科学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陈柏楠教授 科学研究 详细

陈柏楠教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2021.09.29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研究思路】
下肢DVT是当今医学界新的热点、难点疾病,单一的中医或西医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所以越来越多的医家将中西医结合作为治疗首选。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DVT的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一定疗效。但是,关于各方案间疗效对比研究较少,难以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DVT的规律,制约了中西医结合治疗DVT方案的规范和优化。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辨证论治研究始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相继报道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70年代,通过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初步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辨证论治规律。80年代,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宏观辨证进入微观辨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不断加深对疾病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来,血浆内皮素与周围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血管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因素之一,而血管内膜的损伤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使动因素。完整的血管内膜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功能,当内皮细胞受损伤时,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内皮素是目前发现的作用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当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分泌功能紊乱,内皮素合成、释放增加,血浆内皮素含量增多;同时,血管内膜抗凝血功能明显减弱,纤溶活性降低,促凝因素增加,凝血和抗凝动态平衡严重失调,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浆内皮素的影响鲜有报道,我们从1997年7月~1999年4月对20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急性DVT患者血浆内皮素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浆内皮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研究方法】
选取DVT患者36例,其中治疗组20例,为急性DVT患者;对照组16例,为未经系统治疗的慢性DVT患者;选取13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尚德俊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药用四妙勇安汤加味[2],水煎服,1剂/d。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1/d次,15d为1疗程,两疗程间休息5d。西医治疗以溶栓为主,尿激酶30~5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总剂量为300~500万u。采用放免的方法测定测定DVT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研究结果】
急性DVT患者治疗前血浆ET-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于DVT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DVT组患者治疗3周后,血浆ET-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于DVT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
【研究结论】
尚德俊倡导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整体疗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并能降低血浆内皮素的含量。急性期DVT治疗前后内皮素含量改变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治疗过程中,除溶栓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一定保护和改善作用,可调整凝血和抗凝平衡。血浆内皮素含量的降低,使血管痉挛因素减少,有利于血管扩张和侧支循环建立,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这可能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机理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及时抑制血管内皮损伤,保护内皮细胞,加速内皮素代谢,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和生理功能恢复,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后遗症状。而未经治疗的DVT患者,因静脉系统瘀血严重,代谢产物堆积和缺氧,均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持续性损害,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增高,并有继发性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反复发作。所以,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及时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慢性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辨证整体治疗都是十分重要的,应充分重视。其对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后遗症和并发症,降低病残率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