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齐元富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齐元富教授论因势利导

2021.05.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齐元富教授论因势利导

齐师认为中医治病要重视因势利导。中医治病,立足于整体,主张因势利导。然而,究竟怎样才是“因势利导”,如何才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这一方法,却未必人皆明晓。尝见有治食伤者,虽病人温温欲吐,却不思“因而越之”。反拘于“中满者泻之于内”,孜孜于降逆消导;治疗水气,不论有无表证,也一概采用利水之法。即使认为有“开鬼门”之证,需采用发表法,也往往非加几味沉降利渗之药不可;治疗表证发热,亦动辄使用灯心草、竹叶、石膏、金银花、连翘之类。这种从主观愿望出发,希冀药力使病邪按照医者的意志外达的治疗方法,并非因势利导,而是强攻硬夺。即使最终治好了病,也必给正气造成一定的挫伤;还有一些人,不是把《内经》中“其高者”“其下者”“其在皮者”看作是机体抗病的趋势所向,而是片面地理解为“病位”的高下深浅,往往以解剖病位之所在,决定“越之”“竭之”“发之”之治,并说这是“就近祛邪”。殊不知中医之所谓“病位”,多非指真正的解剖部位,特别是在外感病中,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之概念,完全是指机体当时对病邪的抵抗趋向和病理状态而言,非邪气当真在表或当真在里。况且,即使在杂病中,某一脏腑病位上的病变,在不同病体和不同阶段所反映出的病理趋势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譬如宿食,虽其病皆在胃肠、但有的却温温欲吐,其势向上;有的则腹泻肠鸣,势欲向下。这说明病位所在并不一定与病势所向相一致。且所谓“势”者,趋势也,病位并无什么“势”可言。可见,因势利导并非以解剖病位为依据,而是以其时的病势为出发点,应根据机体当时的反应状态和正气抗邪的自然趋势,来选择扶助利导的治疗方法。譬如表证,脉浮是气血趋向于表,发热是卫阳亢盛于外,表明正气此时有向上向外逐邪之势,故其治就应选择作用所向与正气抗病趋势相一致的药物。这就是解表剂皆宜辛散之品的道理。反之,若见发热,即投一派寒凉沉降之物,则必逆正气之势,不但于愈病无功,还将使正气受挫。因而《伤寒论》中屡屡告诫“外证未解,不可下之”。正因为脉浮发热之“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所以仲景不但于太阳病脉浮者用桂枝汤,而且于阳明病中,只要还存在一分表证,亦必用麻黄、桂枝,而对其温热之性在所不忌。这是因为其性之温热虽于里热有碍,而其辛散之功却可使邪热向外透达,相反而可以相成也。后世于温热病之表证,创银翘散,变辛温为辛凉,是对解表剂的发展和完善。

正气驱邪之势,随着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情发展时期和不同的机体反应状态,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故“利导”之法,亦须随“势”应变。譬如,宿食酒积于胃,欲吐者,则吐之,欲利者,则下之;水气痰饮之病,有外出之势者,则散之越之,有下夺之势者,则利之泻之。究以何法为宜,总要以其势之所向为根据,决不可凭医者之主观愿望,强攻硬夺。对此,仲景之书堪称典范,学者可于其中细细揣摩,研习效法。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