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薛一涛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内经》学习心得2

2021.05.0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一、《内经》对脑的认识

《内经》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其对脑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并对其生理作用已有足够的重视。首先从胚胎发育上就观察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进而在解剖形态上观察到头颅之内充满脑髓,指出“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同时,在生理上脑既得先天父母之精而形成,出生之后又需后天水谷之气以滋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流经脑室脉络丛,分泌而产生脑脊液,脑脊液能营养脑细胞,并带走代谢产物,所以说五谷之津液补益脑髓是有根据的。根据脑的生理特性,《内经》作者将其划归为奇恒之府。由于《内经》作者将阴阳学说广泛运用于中医理论中,因此,《素问·解精微论》说:“脑者,阴也。”《素问·五藏别论》则说脑“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即是说脑髓实质是象地而属阴的,有形质必有其功能。眼是机体中较为复杂的感觉器官,现代医学认为眼睛视物是视神经传人大脑而产生的映象。《内经》虽然认为眼目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但也认识到眼与脑的密切关系,谓眼在解剖上“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如人在卒然见非常处时,会发生目眩神荡的现象。乃“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人深,则随眼系以人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大惑论》)。眼系包括视神经,目眩乃眼系将所观得的外象反映给脑府而产生的异常感觉。《素问·脉要精微论》称眼为精明,而谓“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张隐庵注:“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也。”五脏六腑之精气既上注于目,亦上奉于脑,这是目与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万物由眼系反映给脑,脑神分析之、判断之,才能别白黑、审短长。这就是后世学者所谓之识神的体现(但却说识神发于心),实质上是脑髓神明的作用。但脑的这种任物感知、存思、分析、判断的神明作用必须是建立在脑髓精气充实健康的基础之上的。若精气虚衰,则神思不明,以至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出现判断思维的错误。故《灵枢·海论》又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明确论述了脑髓虚实从而影响脑神有余不足的症状。脑髓外有坚固之头颅以保护之,不容邪侵。《素问·刺禁论》说:“腑有要害,不可不察⋯⋯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针刺入脑则立死,说明脑为机体最重要之生命中枢,邪不能容,容之则髓伤,髓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二、心主神明论

虽然《内经》已认识到脑有任物感知判断的神明作用,但是它没有明确说脑主神明。而仍说是“心”的功能。试看《灵枢·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从任物感知进而发生的一系列思维过程,到最后处理事物,即智慧的形成,都认为是“心”的功能。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从以上《内经》关于脑的认识,显然,这里的“心”不是形如未开莲花的血肉之心脏,而是神明之中心,实质上是脑府的功能。之所以形成心主神明的论说,原因有二。其一,中医在中华文化的摇篮中形成和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内经》成书期间,诸子百家对于心主思维的看法几乎是共通的,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告子》上),并认为这个能思考的“心之官”“此天之所与我者”;“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说心有先天存在的知和能,表现出唯心论的先验论。又如苟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心居中虚而治五官,夫是之为天君”(《天论》),心主神明,对感官有支配功能,并认为:“心有徵知⋯⋯然而徵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正名》)。所谓“徵知”,就是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检验、分类、辨别、取舍,“心”的这种“徵知”功能只有通过感官去和对象接触才能发生,客观上体现出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其反映到医学领域中来,《灵枢·本神》所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并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而产生智慧,与孟子之说不同,而与苟子的认识如出一辙。其二,由于《内经》作者以五行学说构建中医藏象理论,心、肝、脾、肺、肾五脏成为中医生理病理理论之核心,是为五大系统。举凡五脏之外的六腑、奇恒之府、五官、五体等脏器的生理病理莫不与之相关联。因此,奇恒之六腑中脑、脉归属于心,骨、髓、女子胞归属于肾,胆附于肝等等。不能另设核心,或另设系统。故而在五脏系统中,心的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肾的功能是主藏水、主藏精、生髓主骨、主生殖等等。可见《内经》的心包括了非实质的“心”,而其主神明的“心”实质是脑。肾亦包括了非实质的肾,而主孕育的“肾”,实质是女子胞等等。

三、神明离合论

神明的作用十分重大,一方面适应外界环境与自然相协调,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天地之大纪也,人神之通应也。”另一方面神明对脏腑百骸起主宰协调作用,即《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可见神明在体内外环境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故《素问·移精变气论》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论断。神明的作用涉及脏腑百骸,其在藏象学说中又如何体现?睿智的先人将神明一分为五,称为神、魂、魄、意、志,而分别对应心、肝、肺、脾、肾。故《素问·宣明五气篇》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而《素问·六节藏象论》有“神藏五”之说。这里我们可以体会神明下辖五脏,其与五脏功能所体现的神机统一与协调,以此保证了生命的正常活动,其中任何一方失调,都将产生相应的病变。由于神明主导五脏神,若神明因外界刺激而产生剧烈的情志变化,则影响相应的脏腑机能失调,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故《内经》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同时亦重视调理情志以治疗脏腑之病。人神乃最高之神明,为主宰,下辖五神。五脏以五行之象各为一系统,故五神又下制五脏、五腑、五官、五体,其之活动无不体现出活力与神机,也就是神之虚灵,无在不有。因此,机体神机,合之则为神明,离之则为神、魂、魄、意、志五神,是为《内经》神明论的独特体系。

四、五脏血气奉养神明

前言五谷之津液补益脑髓,是为神明活动的营养物质基础。由于五行学说的运用,《内经》认为五脏各主藏不同成分的营养物,而皆以化生神机。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其神机分而论之则为神、魂、魄、意、志,若合而论之,则为神明。其五脏所藏分而论之,虽为脉、血、营、气、精,若合而论之则为血气。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基于此,故凡五脏病变,血气失常,亦可累及神明。故又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等等。

五、神明病变的辨证施治

     神明主宰五脏调节百骸,其又与五脏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在藏象理论的体系中,则囊括在五行框架之内。因此,对神明病变,可以据证分析,而从脏腑着手论治。如今称之乙型脑炎,其病位是在脑府,除神识昏迷外,有腹胀热结旁流者,可从阳明腑证论治,用承气汤愈之;有高热汗出者,可从阳明经证论治,用白虎汤愈之。又如今之肺性脑病者,其治根本在肺。肾性脑病者,其治根本在。肾。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亦有脑病从五脏辨证用药的精神。这就是千百年来,神明之病,虽不云治脑而脑亦得治的道理所在。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