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薛一涛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黄帝内经》“心与脾胃相关”理论发微

2021.04.08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有关心与脾胃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在论及“脏腑之间的关系”时,未论及“心与胃的关系”;在论述“心与脾的关系”时,也只是认为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关系,主要表现为“心主血”、“脾统血”。

    1 脾胃经络与心相通

    在生理方面,足阳明胃脉与心相通,《灵枢·经别第十一》:“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胃之大络(虚里)通于心,《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足太阴脾脉之支者亦与心相通,《灵枢·经脉第十》:“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血脉是将中焦化生之“气”输送至全身的通道。《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血脉者,中焦之道也”;《灵枢·营气第十六》:“谷入于胃……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病理状态下,以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因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居胸中,郁阻脉络而致以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之病为例,胃的病变可影响到心。如薛雪《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虚里穴为阳明胃……络脉窒塞为痛,映及背部。脉络不和,必宣通之”。若过食肥甘厚味,贪杯好饮,或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之精,酿为痰浊,痰浊之邪可通过与心相通之脉络进入血脉之中,盘踞心胸清阳之地,痹阻胸阳,而发为胸痹心痛之病。临床常表现为胸闷膺痛,气短,喘不得卧,形体丰腴,肢体重着,苔腻,脉弦滑。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其中,瓜蒌开胸,下胸胃之痰浊;薤白辛温,散胸中结滞;半夏化痰散结,和胃去饮;更加白酒温通血脉,且助药力。袁家玑在此方基础上合用二陈汤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并将其配伍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胸痹心痛的治疗,常获良效。这些临床经验,正是正确运用《黄帝内经》这一理论所取得的成效。

    2 心之宗气有赖于脾胃的化生

    生理状态下,温养推动脉中营血运行的“宗气”来源于胃,化生于脾。宗气通过胃之大络进入心脏与脉中,使脉中之营血正常周行。《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藏六府”。病理状态下,如果脾胃阳虚,宗气化生不足,则心的鼓动之力不足,温养推动脉中之营血正常周行的宗气衰微,血中之气失温煦,或“脉道不利”,或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可能导致心脉瘀阻,发为胸痹心痛。《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阳明……不足,病心痹。”《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心痹者,脉不通。”《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灵枢·经脉第十》:“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

不流。”论述的正是这一病机。其心气不足,鼓动不力者,临床常见胸痛隐隐,遇劳痛剧,动则气促,自汗心悸,声息低微,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脉软弱或结代。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方用理中汤(即人参汤)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盖因此理。胸痹严重者可见胸闷气短,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汗出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微欲绝。李可运用破格救心汤加味救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或急性心梗”,也是对《黄帝内经》 这一理论深有体会的表现。若患者偏嗜咸寒,寒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容易损伤心阳,与血相结合,则易导致血脉凝滞不通。《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是故多食咸,则脉凝冱而变色。”《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味过于咸,……心气抑。”咸味多寒,易伤心阳,偏嗜咸寒,容易损伤心之阳气,“血与咸相得则凝”,导致心脉凝冱,发为胸痹心痛。如果在宗气衰微的基础上,反复感受风寒邪气,或饮食生冷,空虚的脉络被寒邪阻塞,脉凝不通,亦可导致“脉不通”,发为胸痹心痛之病,并且有可能“中寿而尽”。《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冱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读若“浑”,盛也。) 满,则血冱气去。”《灵枢·癕疽第八十一》:“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

中,则血冱,血冱则不通。”《灵枢·天年第五十四》:“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其阴寒凝结,气失温煦者,临床常见心痛彻背,遇冷即作,得暖痛缓,面白肢冷,苔白腻,脉弦紧。法宜温阳活血通脉。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第九》:“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方中用蜀椒、乌头、附子、干姜以散寒破癥,温痛血脉,盖本此理。冉雪峰曾治疗武昌宋某案:患者胸膺痛数年,六脉沉弱,两尺尤甚,诊为虚痛。辨为生阳不振,不能化水为气。认为治法宜求之中焦而资化源。方拟理中汤加附子。服 10 剂后,脉渐敦厚,痛渐止。

    3 脾胃之阳受损可致胸阳痹阻

    如上所述,在生理方面,脾胃中的阳气将水谷之气化生为津液,内注五脏六腑,外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如果中上二焦阳气损伤,胃中寒冷,津液停而为饮,寒饮也会乘胸中阳微,通过与心相通的经脉上犯胸中清阳之地,痹阻胸阳,发为胸痹心痛之病。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治疗华某胸痹案,辨为阳气微弱,用苓桂术甘汤治之。《南雅堂医案》:“胸膺乃阳之部位。清阳失旷,则胸痹而痛。午后阴气主事,故痛尤甚。拟苓桂术甘加味治之。”方用苓桂术甘合瓜萎薤白半夏汤、二陈汤加干姜、白蔻仁治之。在这方面,刘渡舟临床经验极为丰富。刘渡舟曾治疗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的男性陆某患者,该患者经两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没有缓解,现症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方用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续合真武汤等,前后用药12剂,诸症皆平。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刘渡舟将此症称为“水气病”,其按语云:水气病除心、肾阳虚外,如果脾阳虚弱,不能运化制水,也易导致水气内生。水气病多见面色黧黑,或出现水斑(即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舌体胖大,舌质淡嫩,舌苔多呈水滑之象,脉象多见沉弦或沉紧。

    4 脾胃化生营血不足可致心之营血衰少

    如上所述,在生理方面,胃中水谷之气化生的“营”气,滋养心脏与血脉,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病理方面,如果脾胃化生营血不足,或因病损伤营血,或因年老营气衰少(《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其营气衰少”),也可致胸痹心痛。临床可见胸闷膺痛,心悸寝汗,虚烦不寐,口干舌红,脉来细数。

    5 忧思气结可致心脉痹塞

    脾主思,思则气结,容易导致心脉痹塞。《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愁忧恐惧则伤心”。思则气结,气为血帅,气结则血行不畅,且影响脾的运化动能,滋生痰湿,痰浊阻络,日久可发为胸痹心痛之病。

    6 足阳明胃经之主血不利所生病

    《灵枢·经脉第十》:“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血所生病既包括营血化生不足、脾不统血的出血,也可能包括瘀阻脉络,血行不畅者。《黄帝内经》论“心与脾胃相关”理论,于上可窥一斑。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