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隗继武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隗继武教授从脾胃论治情志病的临床经验

2015.06.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肝属木,脾胃属土,二者为木土相克的关系,肝主疏泄条达,脾胃主受纳运化。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入于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所藏之血,赖水谷精微所化生;而脾之所运,又依赖于肝之疏泄,故肝脾有着密切协调的关系。肝的病证,以肝血不足或肝经湿热久不愈者,多从脾论治;肝气郁结、寒滞肝经治肝不愈者,亦常从脾胃调治。
1.脾胃与情志关系密切,常相互为患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刺激或内源性刺激的正常反应,如刺激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气血紊乱,导致疾病。隗老认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引起情志刺激的因素越来越多,人们的思维和处事越来越复杂,忧思恼怒成为常见的情志现象,而情志异常,常导致气血失和,气机紊乱而发病。情志活动发自五脏,情志病变伤在五脏,由于心调控人的情志,肝舒畅人的情志,脾胃调节人的情志,因此,情志病变主要损伤心、肝、脾。而思为脾所主,脾居中属土,为五藏六腑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故情志所伤终必及于脾胃,影响脾之运化、胃之受纳,最终导致气血化生障碍,诸病由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脾胃与情志疾病常相互为患。李东垣《脾胃论》中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脾胃病往往伴随神志症状。脾虚则意无所存,思无所主,则不能主持人的情感活动。反过来,情志异常也可引起脾胃的病变。如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劳神伤脾,影响脾功能的发挥,可导致脾胃气滞和气结。《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则气结于中,造成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进而出现情志异常和脾失健运两方面的症状。
“脾为生痰之源”,情志伤脾,脾胃功能受到影响,脾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浊。痰浊停滞中焦,可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痰浊蒙闭清阳,可出现头昏、不寐、癫痫、痴呆等。临证看到癫、狂、神昏、痴呆、健忘、嗜睡等情志相关的病变,均与脾虚痰湿内盛有关。情志失调会造成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脾胃作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最容易受病。故隗老认为志不畅是导致脾胃病变的重要原因。情志不畅可影响食欲,当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时,常常茶饭不思;而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常食欲倍增。临床看到,患有胃肠疾病的人,多伴有情绪的变化和失眠、焦虑等症状,甚至出现精神异常。过度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精神过于集中,过度思考,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出现消化功能减弱,不思饮食,食量减少等。
2.从脾胃论治情志病
基于脾胃与情志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隗老在临证非常重视调理脾胃治疗情志病变。隗老认为,五脏气机失调是情志病发病的关键,五脏之中以心、肝、脾为主,治疗与情志相关的疾病,也往往从心、肝、脾入手。三脏之中,脾胃与心,脾胃与肝均有密切的联系,起着转枢的作用,五脏功能的恢复,也依赖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所以调理脾胃是促使情志病恢复的重要治法,具有调节、稳定情绪,防止病情进一步演变的作用。
3.病案举例 脏躁,是因精血不足,阴阳失调,五藏躁扰,导致的以心烦意乱、情绪激动而难以自控、哭笑无常、呵欠频作为特征的情志疾病。《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隗老认为本病在发病过程中,多因忧愁思虑、情志不遂,导致肝脾气郁,进而脾胃虚弱,内生痰浊,甚或痰郁化热。故治疗当以疏肝健脾、和胃化痰为主,虚证以健脾益气、养阴补血以安神为主,实证以疏肝和胃、化痰为主。隗老治疗脏躁多以调理脾胃为中心,曾治某患者,女, 35岁,因家事较重,工作繁忙,稍有烦事即情绪不佳,常悲伤欲哭,胸中憋闷,善太息,急躁心烦,乳房胀痛,餐后胃脘饱胀,嗳气,夜眠多梦,月经不规律,大便稍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弦。隗老辩为肝郁脾虚、痰瘀内阻所致。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化痰通络。方以甘麦大枣汤和逍遥丸加减。药用:南沙参15g,焦栀子8g,丹皮12g,百合15g,生地15g,小麦30g,大枣5枚g,白芍15g,青蒿15g,当归12g,八月札12g,醋香附10g,郁金12g,佛手9g,甘草6g。药后胸闷、胃胀减轻,悲伤欲哭心情好转,仍久站腰酸,夜尿多,经色暗红有块,舌尖红、苔薄白腻,脉沉细。故上方去栀子、甘草,加桑寄生15g,杜仲24g,药后诸症减轻,睡眠安定,月经也转正常。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