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邵念方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冠心病的中医治法

2015.06.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一)活血化瘀法: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特点是瘀血阻痹心脉,活血化瘀治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瘀血的发生,与气虚、气滞、寒凝、痰浊等多种原因有关,因此活血化瘀法应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1.益气活血: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血液环流不止,依赖于气的推动,主要是心气。《灵枢·经脉》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手少阴为心经,若心气不足,则推动无力,导致气虚血瘀证候,宜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代表方剂为《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
2.理气活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之母,血瘀气亦滞。因气滞而导致的心血瘀阻,适用本法,代表方剂是《医林改错》之血府逐瘀汤。
3.温经活血:寒凝心脉,可致心血瘀阻而心痛。《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对于冠心病受寒冷刺激后,猝然心痛如绞,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甚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可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治法,代表方剂为《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
4.滋阴活血:津血同源,体内水津充沛,血行始畅。若津液亏耗,则因津枯而血燥,血流涩滞。故对血瘀兼阴虚者,须用滋阴活血法,方药可选《医级》之麦味地黄丸合《医宗金鉴》之丹参饮。
5.养血活血:血虚者,血无以载气,则血行迟滞,故可致瘀。对于冠心病血虚而兼有血瘀时,当养血与活血化瘀并用,代表方剂为《医宗金鉴》之桃红四物汤。
6.化痰活血:血瘀可致痰阻,痰阻亦可致血瘀或加重瘀血。当冠心病病人表现为痰瘀并阻证候时,应治以化痰活血法,方药可选《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冠心Ⅱ号方。
(二)宣痹通阳法:导致冠心病心脉痹阻的原因,除瘀血外,痰浊也是常见的病理因素。痰浊停于心胸,阻遏阳气,使胸阳失宣,络脉不同,当治以化痰祛浊,宣通心阳。
1.化痰散结:胸阳不振,痰浊阻于心脉而致心痛,患者可并见胸闷短气,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舌胖大苔浊腻,脉滑。治须蠲化痰浊,通阳散结,代表方剂为《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半夏汤。
2.清热化痰:痰浊蕴久,则可生热,出现痰热内扰之证,心痛时并见胸闷心烦,失眠少寐,口苦,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熱化痰,通阳宣痹,代表方剂为《六因条辨》之黄连温胆汤。
(三)芳香温通法:寒气客于心脉,则脉络缩蜷拘急而卒发心痛。芳香开窍,温通行气治法可立止其痛,此为中医治疗心绞痛的常用方法。代表方剂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苏合香丸,及在此基础上研制的新剂型如冠心苏合丸、宽胸丸等。
(四)补心扶正法:冠心病的发病基础是心脏的虚损,补益心脏、扶助正气是治疗的根本之法。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心脏虚证,采取相应的治法及方药。
1.补益心气:久病体虚、年高脏气虚弱或暴病伤正等原因可致心气亏虚。心气虚证是冠心病常见的基本证候,心气不足则血行无力,易导致心脉瘀阻。治宜补益心气,代表方剂是《博爱心鉴》之保元汤。
2.补益心阳:心阳亏虚多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表明正气大衰,病候危重,可出现心胸剧痛。治须补益阳气,温振心阳,代表方剂为《金匮要略》之人参汤。
3.补益心血:久病体弱,血液生化不足,或长期慢性失血,或劳倦过度,心血耗损等可致心血亏虚。心血虚者,心失濡养,血少气行亦无力,可致心痛。治宜健脾益气,补血养心,代表方剂是《济生方》中归脾汤。
4.补益心阴:素体阴虚,或劳心过度,耗伤营阴,或热伤心阴等可致心阴不足。心阴虚者,心失所养,虚火内炽,营阴凅涩,心脉不畅,而心胸灼痛。治宜滋阴养心,代表方剂为《摄生秘剖》之天王补心丹。
(五)补肾固本法:肾之阴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冠心病的发病与老年肾衰而心失温养濡润有密切关系,因此,补肾固本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1.温补肾阳:肾阳不足,不能鼓舞心阳,可使心阳不振;或致阴寒内生,或致痰湿内生,均可发为心痛。治须温补肾阳,代表方剂为《金匮要略》之肾气丸。
2.滋补肾阴: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阴;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均可为心痛之因。治宜滋补肾阴,代表方剂是《小儿药证直诀》之六味地黄丸。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