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邵念方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风湿性心脏病分期论治

2015.06.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邵念方教授临证三十余年,尤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其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风心病)倡分期用药,疗效卓著,现简介如下。
1  对风心病中医病名的探讨
根据临床表现,“风心病”可归属于中医“心悸”、“胸痹”、“喘证”、“水肿”等多种疾病的范畴。临床上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命名标准。为临床病例统计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邵师认为,本病当属中医“心痹”范畴。如《内经》中即早有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不论从病因病机,还是临床表现,都与现代医学之“风心病”相似,因此,中医病名应用“心痹”更为准确和全面,适宜指导临床用药。
2  对“风心病”的分期论治
2.1初期 多见于风湿热初起或风湿活动期而有风湿性心脏炎表现者,临床证见:心悸,胸闷,发热口渴,汗出乏力,多伴有关节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滑数。邵师认为,此期乃因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内舍于心所致。临证尤以热邪为多见。一则因感受风热之邪,二则因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三则因风寒湿邪日久化热所致。故治疗此期患者当重视清热凉血之法。常用药物为生地、丹皮、赤芍、金银花、公英、土茯苓、薏苡仁、防己、独活、秦艽、威灵仙、苦参、黄连等。此期患者心脏主要表现为心肌炎、心内膜炎,而清热凉血类中药对于消除心脏、关节的急性炎症,都是非常有效的。
2.2中期 此期多为“风心病”发作被控制后,从发炎、损害、愈合过程中遗留下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临床证见:心慌、胸闷,或见唇甲青紫,两颧暗红,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此期乃因风寒湿热诸邪内舍于心,心脉痹阻,故营血运行不畅,留而为瘀所致。故此期病机突出一个“瘀”字,所以,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另外稍佐以理气之品,取“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之义也。常用药物为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水蛭、土鳖虫、当归、鸡血藤、檀香、砂仁、陈皮等。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瓣膜病变所致纤维样增厚、粘连以及房颤日久出现的附壁血栓等亦属于中医“瘀”的表现之一。因此,此期治疗不能忽视活血化瘀。
2.3 后期 此期多见于“风心病”病久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证见:动则心慌,气喘,或卧床不起,胸闷,乏力,或有咳嗽,咯痰,或肢体浮肿,口唇发绀,尿少,纳呆,舌淡黯苔白滑,脉细涩或结代。邵师指出,此期患者多患病日久,其病机特点除“瘀”之外,更出现了“水”和“虚”两种病理变化。首先,血不利则为水,瘀血内阻日久,营津不行,凝结为痰,外渗为饮。唐容川即谓:“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若饮停胸中,则有胸闷、气喘、咳嗽、咯痰等症,若饮溢肌肤,则可有肢体浮肿,同时,痰饮、水浊停聚,进一步壅塞气机,血脉不畅,更加重瘀血。另一方面,久病耗气,患者发展到此期,多病程较长,气痰证状明显,表现为乏力,动则心慌,气喘,甚则卧床不起等。而气虚亦可因运血无力而进一步加重血瘀,造成恶性循环。故此期治疗尚需注重补气、利水之法。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党参、麦冬、坤草、泽兰、葶苈子、车前子、北五加皮等。
3 总结
    邵念方教授对“风心病”的治疗,独具特色,疗效卓著。初期重视清热凉血,中期重视辨证施治加用活血化瘀药物,佐以理气,对病久者则重在补气、利水。分期论治合理,用药得当。本文所举案例,综合脉症已属心痹后期,病机以“虚”、“瘀”、“水”为特点,故用生黄芪、党参、麦冬、茯苓等药益气;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等药活血;葶苈子、桑白皮、北五加皮等药利水消肿,三者合用,标本兼治,使瘀化水消气复,故病可速愈也。邵师经验可贵,实可仿效。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