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卢尚岭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卢尚岭中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薪传

2020.03.30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卢尚岭中风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薪传
 
1 学术思想
1.1 倡导气机逆乱为中风病机关键
基于古今医家对中风病机的认识,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卢老率先提出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的学术观点。急性中风病机复杂,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但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机之关键,而痰火瘀滞、肝阳上亢等均为气机升降逆乱、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具体病机。因而,卢老认为,急性中风病机以气机升降逆乱为本、痰火瘀滞为标,并得到学术界认可,迄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且“气机逆乱”与“气血失调”的病机理论已被纳入中风“基本病机”范畴。
1.2 奠定中风“调畅气机派”的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卢老强调“治中风以调气为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持的国家“973”中医专项研究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国内中风研究团队进行分析,以“流派稳定传承”“学术团队的核心影响力”为基本条件,筛选出全国9个“现代中风研究学术团队”和7个“中风流派”,以笔者为核心的中风团队在9个团队中位列第5。基于卢老急性中风重视调气为指导原则的中风诊治体系,被称为“调畅气机派”,在7个现代中风流派中位列第4。
2 临证经验
2.1 急性中风证治,急当调气
中风发病责在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故治风之法,重在调气。中焦通上连下,职司升降,故急性期以畅利中焦、调理气机为要,次则调肝。
2.1.1 调理气机首重脾胃
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急性中风气机逆乱,要在中焦升降失常、气血并逆,故中风调气必重中焦,中焦气机顺畅,一身之气皆顺。调气从中焦着手,或可通腑导滞以降逆,或可理气和中以化痰,或可和胃降气以助平肝潜阳。
中风急性发病必是气机逆乱,气血并逆。《素问·调经论》提出的“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是用以阐明急性中风取栓、溶栓及其预后的经典论述,也进一步证明气机逆乱是急性中风病机关键之学术思想的合理性。
2.1.2 创制调气通腑诸方
中风卒然发病,卧床不起、腹满便秘、口气臭秽、舌苔黄腻、脉弦滑,其责在中焦气机逆乱,痰热瘀阻,隧窍不利。卢老基于此创制“大黄瓜蒌汤”(大黄、瓜蒌、胆南星、土鳖虫)通腑泻热,化痰降浊。在上方基础上,加枳实30 g,则其调气通腑之力尤佳,善能化痰热、通腑气,恢复气机升降,常能迅速改善症状,方名“调气息风饮”。在此基础上,又演化出“调气息风汤”(枳实、石菖蒲、郁金、水蛭粉、大黄),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2.2 邪实治以调气为先
2.2.1 治痰先调气
痰是中风常见致病因素。痰之成责在气,治痰须调畅气机。卢老调气治痰常用枳实、枳壳、香橼皮、沉香、香附、半夏、陈皮等,并认为用量宜大。
2.2.2 治瘀须行气
脑脉瘀滞或瘀阻脑髓是中风发生于局部的主要病机变化。痰瘀仅为中风病机之标,气机不畅方为病本,故治瘀当以调畅气机为要。瘀血与痰浊又常相兼为患,此时调气尤为重要。卢老临证善用温胆汤出入,常用枳实(壳)30~45 g,另有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石菖蒲、远志、郁金、蜈蚣、白花蛇、金钱蛇等。
2.2.3 络破血溢,调气行血
脑出血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病急,责气逆。治以调畅气机为先,兼顾风、阳、痰、瘀诸邪。大怒或郁忿伤肝,气逆而血随气溢,故以调气为要,卢老常用疏调气机法治疗急性脑出血。如,一老年女性因脑出血入院,左侧偏瘫,症见烦乱不宁,患肢不适,难以名状,舌质红、苔黄,脉弦。卢老辨为郁怒伤肝,肝郁气逆,化火灼脉,络破血溢,乱于清窍。治以疏肝调气、养阴凉血法,予四逆散加味(柴胡24 g,白芍30 g,枳实18 g,炙甘草9 g,百合90 g,生地黄45 g,知母15 g),水煎服,15剂,诸症渐安,偏瘫向愈。
2.3 调治后遗症经验
2.3.1 正虚为本,络痹为标
本虚标实为后遗症期病机共性。络脉痹阻,气血不畅,是以喎僻不遂。其虚多见气阴亏虚,在脏与脾肾尤为密切。故脾肾亏虚,络脉痹塞为后遗症之病本。
2.3.2 治虚要在补脾肾
补脾以治气虚。气之源在脾,故气虚首当补脾,以黄芪为主药,常用45~90 g。气虚者阳亦不足,以黄芪配淫羊藿益气温阳,补脾兼顾益肾。虚甚者加党参、白术、人参、仙鹤草等。
阴虚补肾为要。肾精生髓充脑,中风阴虚必重用味厚滋养之物,如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石斛,或龟甲胶之属;阴阳互根,阴虚者阳亦不旺,助阳有助益阴,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肉桂、肉苁蓉等温润助阳,以治肾虚精亏,地黄饮子为首选方。
2.3.3 喎僻不遂,通络为要
喎僻不遂由脉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治之贵在通络。常用海风藤、忍冬藤、络石藤、鸡血藤、路路通、青风藤、豨莶草等。中风久病,正虚络痹,胶着不化,顽固难已,治之需搜剔通络,常用虫类药,如白花蛇、蜈蚣、全蝎、地龙、土鳖虫、水蛭等。
2.3.4 脑病及心,调气通腑,用药不同
脑脉受损,病及脑髓,常累及于心。症见腹满作胀、大便不通或嗳气呃逆者,责在腑气不通,治需通腑。若心脑中风并见,治之虽当通腑,但用药却有不同。脑病之通腑,多与调气化痰通络药为伍,如枳实、瓜蒌、土鳖虫。脑病及心,或心病及脑,护心尤为紧要,此时通腑常与益气阴养心宁神药为伍,如益心汤中加大黄、芒硝。
3 处方用药
3.1 配伍规律
3.1.1 通腑导滞
用大黄配枳实、瓜蒌,燥结重者加芒硝。这恰是大黄瓜蒌汤之组成,最能体现卢老中风学术思想。
3.1.2 行气化痰
用枳实、枳壳、陈皮、清半夏、竹茹、白芥子、胆南星等。诸药即温胆汤之组分。
3.1.3 开窍涤痰
常用石菖蒲、郁金、远志、鲜竹沥、天竺黄。石菖蒲用至30 g,治疗假性球麻痹常有意外之效。
3.1.4 平肝潜阳息风
药如天麻、白蒺藜、夏枯草、决明子、石决明、菊花、茺蔚子、生槐米、牡丹皮、龙骨、牡蛎、蝉蜕、白头翁、重楼、钩藤、磁石等。其中白蒺藜、茺蔚子、生槐米、白头翁尤为卢老临证常用。
3.1.5 清热泻火
常用栀子、知母、黄连、黄芩、牡丹皮、蒲公英等。诸药清泻肝胃心经之火热,合于“心火暴甚”之中风病机。
3.1.6 理气活血
气滞为郁,常责肝胃。理气疏肝常用生麦芽、柴胡、薄荷、木香,和胃常用砂仁、木香、半夏、陈皮等,活血化瘀常用红花、桃仁、丹参、赤芍、王不留行、怀牛膝、泽兰、益母草、水蛭、三七粉、桂枝等。
3.1.7通络活血止痛
通络活血常用当归、红花、豨莶草、威灵仙、伸筋草、地龙、土鳖虫、僵蚕、蜈蚣、白花蛇、全蝎、乌梢蛇、桑枝,通络止痛则用细辛、防己、海桐皮、青风藤。
3.1.8 补虚扶正
益气用黄芪、党参、人参、山药、白术、五味子、仙鹤草,养阴用熟地黄、生地黄、玄参、麦冬、天冬、制何首乌、龟甲、女贞子、墨旱莲、黄精、枸杞子,温阳常用熟附子、山茱萸、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养血用当归、白芍、鸡血藤,安神用酸枣仁、百合、合欢皮、首乌藤等。
3.2 用药特色
3.2.1 通腑调气首推大黄
急性中风气机逆乱,邪热闭滞,其治急当调气,调气要在燮理升降,以通畅中焦为首务。大黄色黄气香,长于入中焦,畅利脾气,故为通腑调气之首选。
 
卢老治疗中风用大黄,不拘一端。(1)急性中风,若证属肝火上炎、阴虚阳亢证者,可见胸膈肤色潮红,是气血上壅之象。大黄泄热凉血,下气降逆,可迅速改善气血上逆状态。(2)中风大便秘结者,故当用大黄,但不当限定于此。凡不大便二日以上,不问大便干结与否,只要同时伴腹胀、呃逆皆为用大黄之征。大黄泄热降浊、通畅中焦,可以迅速缓解病情。(3)中脏腑神昏,邪蔽清窍。治宜开窍宣闭,因临证以热闭最多,故凉开常用。若患者腹胀、无大便,此阳明胃腑气机不通,胃腑痰热上扰,神识不清,则开窍必须通腑,用大黄瓜蒌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4)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升高、呃逆、头痛剧烈,亦当首选大黄,常配伍枳实、瓜蒌、芒硝、胆南星,此时用药贵在药专力宏,不取其多,但取其精。大黄通腑降浊,有助醒神。通常积热甚者用生大黄,热郁用酒大黄。
3.2.2 调气善用枳实、枳壳
腑气不通,常用枳实。枳实辛、苦,入脾、胃、大肠经,能顺气导滞,与大黄为伍,能调气通腑,凡大便不通或虽通不畅,是为必用。若痰气郁结,顺气化痰,多用枳壳;凡痰浊瘀血痹阻,经脉不畅,重用枳壳合入二陈汤,加竹茹、石菖蒲、郁金、远志、蜈蚣等。
治中风调气用枳实、枳壳最多。枳实的使用率甚高,卢老用枳实,大要有三。(1)调气通腑:腑气不通,腹胀便秘或腹满嗳气为痰热腑实证,调气息风饮方中重用枳实30 g,以畅利中焦,调畅气机。(2)行气化痰:痰瘀为中风主要病理因素,治痰治瘀先当调气,常以温胆汤为主方,重用枳实或枳壳,每剂30~45 g,配陈皮、半夏调理气机,以化痰通络。(3)调气行血:血行瘀滞,其责在气,治中风血瘀证亦重调气,卢老善用血府逐瘀汤,每每重用枳实或枳壳,取其调畅气机之能,气行则血行,配伍柴胡则更利于恢复气机之升降。3.2.3多用鲜竹沥豁痰开窍通络鲜竹沥为竹之津液,其性甘寒,功能涤痰开窍、清热化痰,用于治疗痰热证、阴虚证。痰热阻络闭窍,用以化痰开窍通络;阴虚证用之既能养津液,复能开窍通络。
总之,卢老治疗急性中风,注重调畅气机,调气首重中焦脾胃,法如通腑降气、导滞泻浊、理气化痰等;病情稳定或急性期过后,虚证渐多,故治以补虚为要,正气之虚,责在五脏,五脏之根在脾肾,故益气求之于脾,而滋阴、温阳其治在肾。
4 证治薪传
4.1 深化病机研究,阐释证治规律
中风本虚标实的病机为医家所公认。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进一步阐发中风实证病在肝胃、虚证责在脾肾的病机理论,并提出“邪实治肝胃、正虚补脾肾”的中风基本证治规律。
4.1.1 风火痰瘀治从肝胃
气机升降司在中焦,气之疏调在肝。风火痰瘀诸邪多责气机失调。临证常见肝火亢逆、痰瘀阻络、痰热腑实、痰浊内蕴、气滞血瘀等证,其责要在肝胃。
调气之法不拘一端。平肝可以调气,通腑亦可调气,凡此皆为中风急性期常用治法。治实证重在调肝和胃,调肝者,疏其郁滞,平其亢逆,息其风火;和胃者,通胃腑之郁滞,泻痰热使之下行,气调则风平。
4.1.2 中风本虚多责脾肾
气之化源在脾胃,阴精之根在肾。中风虚证治须补气益阴,补气当求诸脾胃,脾胃调和,化源有继;阴虚求之于肾,阴精充足,水能涵木,风阳平息。
4.1.3 虚实并见,补泻兼顾
气虚血瘀证常由痰热腑实、痰瘀痹阻病机转归而来,补气常用黄芪配人参,建中焦化营卫以充气血。肾阴亏虚,常由肝经风火、胃中痰热转化而来,或病中失调,兼之年老下元亏损,最易损伤肝血肾精;血不养肝,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内风动越,本在阴精不充。治肝治肾当用滋填之品,以补益肾阴精血之亏损,俾阴复则水能涵木,亢阳自然下潜;纵见虚风内动、气逆痰浊,皆当在滋填之后予以兼顾。
4.2 中风病机再研究
4.2.1 营卫失常是引发气机逆乱的病理基础
人身以气为本,营卫是气的来源与组分。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皆能导致营卫失常,日久则会发生中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协调营卫,营卫和调则气机和顺、血脉畅达,有助于减少或杜绝中风发病。
4.2.2 心主血脉失常是气血逆乱的基础
中风损在脏腑,病在血脉,血脉损伤,累及脑髓是中风发生的具体机制。心主身之血脉,气为心主血脉与推动气血运行之动力,营卫运行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心、血、脉损伤是气机逆乱时躯体内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将营卫失常导致血脉损伤,终致气机逆乱的中风血脉病变贯穿在一起,便构成了完整的病机变化过程,并成为指导急性中风溶栓或介入治疗的生理病理基础。
各种病因损伤营卫,损及血脉,形成正虚邪实的病理基础,最终诱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痹阻络脉,损及脑髓,发生中风。急性中风证治以调气为先,中风预防要在调和营卫、保护血脉。因而,中风防治的目标是调气使平。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