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林慧娟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跟师笔记18

2015.06.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林老师关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辨证治疗经验已整理在上个月的心得中,其实林老师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时最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跟师以来也有了不少心得,在此也一并整理出来。
1、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散  窦性心动过缓当属“胸痹”、“心悸”、“厥证”等范围,其发病机理多以阳气虚损,心阳不振,无力鼓动血脉;或寒凝血脉,阳气失其温照之职,又有气虚、气滞、血虚、血瘀、痰凝、湿阻等。根据以上病机,林老师临床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生脉散配合 ,治疗心动过缓、病窦取得了较好疗效。林老师根据患者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调整麻黄、附子、细辛与麦冬和五味子的用药比例,若以阳虚寒凝为主,则以麻黄、附子、细辛的用量为多;若阴虚较为明显,则减上述药物用量而加重麦冬、五味子用量,并酌加生地;若兼有气滞血瘀,则加丹参、红花、赤芍等。体会: 心动过缓、病窦是由于窦房结的器质性病变或周围组织损害导致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传导功能障碍,而引发一系列心律失常及不同程度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治以温阳益气,养血通脉。方中人参、附子温阳益气为君药;细辛、麻黄温阳通脉为臣药;丹参、红花活血通脉养心,麦冬、五味子、生地滋阴敛气,且制阳药之燥。各药配伍,共奏温阳益气,养血通脉之效。
  2、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宽胸2号  宽胸2号为林老师方,即栝楼、薤白、桂枝组成,两方相合林老师常用于心阳不振之病窦, 脉象以缓为主,或沉而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头昏、神疲、畏寒、肢冷等心阳不振心神不宁的表现。如气虚日久心血亏耗,或阳虚不复,损及阴津,可见脉结代、迟涩,心悸失眠、心烦、便秘,舌淡少津等气血双亏、阴阳俱虚之症,此时既要重视心阳,又要顾及阴血,可合炙甘草汤。
3、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保元汤  如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不明显、舌淡、苔薄白、脉象缓而弱者,属心气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保元汤治疗 。心脾阳虚者,兼见心悸怔忡、眩晕失眠,治疗合用桂枝人参汤 ;脾肾阳虚者,脉象多见沉迟而细弱,兼见眩晕心悸、精神萎靡、浮肿、久泻或五更泻等,治疗宜合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4、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  适应于肾阳虚衰、阳虚阴乘之病窦,肾阳为诸阳之本,五脏所伤,穷必及肾,故病情较重。其脉象多见沉迟而弱,主要症状有畏寒肢冷、头目昏晕、胸闷胸痛、心悸、晕厥、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少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
总之林老师认为阳气虚衰是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的根本,心阳不振、脾阳不运、肾阳不懊是阳气虚衰的不同表现。临床治疗以温阳益气散寒为主。有药理研究证明,附子、细辛、桂枝、人参、 补骨脂、四逆汤、参附汤等温阳益气之方药,对缓慢性心率有提高心率的作用,并可提高和改善窦房结的功能和传导。 但在具体应用时,由于心阳不振往往可致心脉痹阻、心血不濡;脾阳不运容易导致痰浊内生而阻滞气血;肾阳不懊不但可损及心脾之阳,而且会阳损及阴,从而造成阴阳两虚之病变。因此在治疗时,除着重于温阳益气外,同时亦应处理好气血同源、阴阳相关以及寒凝、血瘀、痰浊等病理变化。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