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丁书文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丁书文教授养生报告---顺其自然乐养生

2014.06.27
来源部门:

丁书文教授,男,山东单县人,194112月生人。现为山东省名中医,国内知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

丁书文教授虽年近七旬,但身体健康无恙,耳目聪明,登高轻健,思维敏捷。现在仍然坚持查房、门诊、学术报告,坚持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学科发展第一线。每次门诊可诊治40多位病人,我们侍诊抄方的学生们也经常头晕脑胀,而老师却仍是精神矍铄,理法方药,法度谨严,至于其他查房或作学术报告,也是语音平和,中气充足,无疲劳之象。

问及养生之道,老师云:生活习惯一切顺其自然,关键把握适度。笔者跟随丁师学习多年,简述如下:

丁师浸淫中医药理论几十年,对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自然界春夏之季生机勃勃万物蕃秀,秋冬季节阳杀阴藏,冰天雪地之间却又孕育来春的萌发,《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生机,以阳气为本,阳气以顺畅为贵,过分张扬和抑郁均为不可,此为冲和为度,阴平阳秘。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小环境,都必须遵循这个冲和之道,这种冲和,这种和谐,是天之道,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诀。老师的任何生活习惯均是顺其自然,把握适度,一切皆根于此。

一、形与神俱、热爱生活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活动是机体派生的,另一方面,精神活动又对形体有主宰作用,保持正常的、自然的七情六欲对人体气血运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灵枢·邪客》所说:“心,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宫危。”《素问·举痛论》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喜为心志,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主血脉,对气血的运行和神志起主宰作用,因此保持舒畅喜悦的心情,能使心气调和,志意调畅,和于内而达于外,营卫气血通利,有利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保持舒畅喜乐的心情是健康长寿的基础,《黄帝内经》云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

如何保持良好的舒畅心情,老师认为主要是要热爱生活。老师热爱生活,追求更完美的人生。他分到新房子后,自己精心设计,使居室装修得简洁、大方、通畅,方便生活。老伴已退休,大儿子当医生,二儿子当建筑设计师,两儿媳均为教师,孙子特别活泼可爱,他每次回家中都感到特别温馨。他重感情,既交新朋友,又不忘老朋友,不论过节,还是平时,他都抽时间与朋友学生聚一聚,交流感情,交流人生,交流学术。他亲近家人,疼爱孩子,关心学生,他想起父母亲的离世就悲伤流泪。他业余喜爱摄影,在看望朋友、亲戚,特别是老人、儿童时,多喜欢给人照张像,留作永久的纪念。他经常将自己多年拍的照片,拿出来摆放在书房、居室内,回忆过去的经历、人情,思想万千。他喜欢开车,在我院较早购置了私家车,而且,早晚用车送送客人,带带同事,乐于为人方便。早晚爬山散步,体会大自然新鲜空气和阳光。

因为热爱生活,老师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周围的人,就自然产生一种祥和之气,喜悦之情。

二、心境平和,与时俱进

凡是熟悉丁老的人,都会知道他性格平和,宽厚朴实。丁老从不疾言厉色,很少发脾气或者抱怨。初次见面的人,均觉得丁老师和蔼可亲,如沐春风,相知熟悉的人,可畅所欲言,体会其坦诚睿智的情操、豁达开朗的性格。

    《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摄养情志的关键就在于“精神内守”。丁师认为,情绪的失调可造成体内气机的紊乱,阴阳不能平衡,各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外邪入侵,内邪突起,个体的机能提前衰退。人应当保持高尚的情操,清净安闲,性情舒畅,人体才得以气机条畅,精神才得以定守于内,才能正气旺盛,以抵抗外邪的侵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丁师的这种心境平和,绝不是思想保守,不思进取,而是积极向上,思维敏锐活跃。在学术上,衷中参西,与时俱进,及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在生活上,兴趣广泛,生活乐观。

1、丁师一生积极向上,早年学习西医,毕业后又攻读中医,37岁时,人到中年却重新学习外语,考取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丁教授几十年来,他衷中参西、辛勤耕耘、锐意进取、锲而不舍,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硕果累累。他撰写了大量论文,编写了多部书籍,研制 “正心泰胶囊”、“正心泰片”、“参龙宁心胶囊”、“心速宁胶囊”等多种新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多项课题鉴定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2、丁教授利用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新药评审、重大科研项目的评审及鉴定,用心地与全国知名医学专家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从中吸取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并与个人临床经验相结合,使中医学术不断升华,技术不断创新,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近几年,他又将抗疟疾中药青蒿,常山引入抗心律失常的治疗,为心律失常开拓了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由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大气环境的污染、疾病模式及疾病谱的变化,丁老师根据临证实践,提出和创立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获2006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是山东省近年来中医领域方面的唯一的自然科学奖。

3、丁师不仅在学术上保持创新思想,在其他方面也喜欢新生事物。当家用电脑刚刚兴起时候,丁师购买电脑,不顾年高,自学电脑技术,现在批改论文,收发邮件,均在电脑完成。丁老师兴趣广泛,爱好摄影,每次聚会或旅游,丁师均亲自摄影留念,分发照片,谈论摄影心得。丁师在60岁时,学习驾驶技术,是我院第一位购买私家车的教授,每天自驾车上班,一时为众人津津乐道,艳羡不已。购车后,亲朋好友来访时迎来送往,不亦乐乎。常携爱孙自驾车旅游,山水之间,怡然自得。

丁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记得一次阜外心血管医院的吴永健教授慕名拜访老师,老师饶有兴趣地探讨了急性心肌梗塞的现代医学治疗问题,话题涉及当今西医心脏病学发展前沿,最后又驾车送至机场,让这位医师连连称奇,惊叹不已。

丁师认为人体阳气以顺畅为本,如果保守退缩,反而不利于阳气生发,但要把握适度,如果嗜欲太多,喜乐过度,忧急思虑,反而会伤及阳气。丁师常说:“脾气急躁不是好习惯”。丁师对名利看的甚淡,认为阳气需要顺养,关键是心境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任何的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知足者长乐,保持一颗平常心。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心境平和是发自内心的,是没有必要修饰的,是顺其心性自然的,根本不需要再“戒急制怒”,“戒骄戒躁”等等,这种心境平和很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味。

三、天人合一,不妄作劳

阳气主动,一要思维活跃,保持对外界的敏感性,二要筋骨活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多运动,可顺养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丁师喜欢运动,坚持早晚爬山散步,乘飞机或火车出差,如果能有机会活动,就会起来活动手脚,看电视时候也是经常起来走几步,绝不是一直坐着。丁师喜欢散步时候思考问题,常常晨间散步,自然界阳气生发,天人合一,思维活跃。丁师居室简洁明快,勤开窗,以沟通自然界之阴阳变化。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之阳气,一定要顺畅而养,除了保持心境平和,思维创新活跃外,还要注意保养,不要耗费太多。《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篇》中指出: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防止用神太过。丁师晚上总是定时10时开始休息,即使业务繁忙,也是11点休息,此时是子时,顺应天地阴阳变化。惜精神,不妄作劳,还体现在及时休息上,丁师有凌晨早醒习惯,经常凌晨3-4点醒来,就起床工作1-2小时后,再去晨间散步,回来早餐后常常小憩,以保持上午旺盛精力,一天工作回家后比较疲劳,有时也会小憩一番,再起床散步或工作。总之是顺应自然,想睡就睡,及时休息,不妄作劳。

      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四季交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反应了自然界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平阳秘的特点。在精神修养、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每天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因此,为了资助阳气的发生,丁师喜欢早晨进行室外活动,吐故纳新,流通气血,旺盛生机;晚间及早休息,适应昼夜晨昏的阴阳转化。丁师不主张寒冷的冬天早晨去晨练,就是适应“冬藏”的规律。

      “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这种阴阳的渐消渐长,说明阴阳变化不能太剧烈。丁师无论做事讲话,都是不疾不徐,雍容大度。《素问·痹论篇》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和前述的“静以养之”是一致的。动静有时,文武之道,张弛有度,正是丁师工作生活的表现。

       记得一次医院工会组织去登蒙山,年高体弱之人往往登至山腰,便打道回府。年轻人初始欢呼雀跃,疾行奔跑,往往半路力竭。丁师却不疾不徐,不慌不忙,慢慢而上,中间喝水、略事休息后,与年轻人共同登至山顶。登高四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情油然而生。

四、素食为主,饮食有节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丁师在平常饮食中,营养清淡,家常便饭,素食为主,多吃青菜、豆腐、花生,少吃肥腻、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肉类摄入较少,以鱼类为主。常以坚果等作为零食。丁师比较喜欢生葱,生蒜,香菜,生姜等,生姜常用醋腌泡食用,花生仁、虾皮等佐餐。喝水多,偶尔饮一杯葡萄酒。

      丁师早年生活在农村,兄弟姐妹6人,条件较为艰苦,以后生活富足后仍然生活简朴。即使邀请赴宴,也是浅尝即止。另外,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饮食有节制,不可暴饮暴食,尤其晚餐不可过饱。所谓美其食,食饮有节。

五、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的保健新理念

丁师在长期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创立了热毒学说,认为热毒是目前心血管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和病机特点,为此在养生方面提出了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的保健新理念。

教授认为,当代人的体质及病机多以湿热内盛、气血不畅为特点,疾病谱在变化,虚证仅占一成,因此,传统的保健理念、进补的方法已不适合现代人的体质特点,保健预防的理念应与时俱进,切不可滥用,不对路,补药可能是“毒药”。针对现代体质及病机特点,应采取以清为补,以通为补,以调为补才是上策。

以清为补是针对多数人湿热内盛的病机采取清热解毒的方药、食疗、神疗及运动。一般苦味能清热败火,所以平素多吃苦瓜、苦菜,或选取苦丁茶、莲子芯、双花、菊花等泡水代茶饮,对于脾胃湿邪较重者可长期食用苡仁米粥,既可化湿,又可预防肠道肿瘤的发生。

以通为补是针对中老年人血瘀与便秘的病证及体质特点。中老年人易发心脑血管病及肿瘤疾病,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中老年人血液粘滞,易于瘀结;便秘,代谢产物不能排出成为毒邪。对此,应常用大黄一日3-10克泡水代茶,大黄既能通腑泻浊、清热燥湿,又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亦可选用银杏叶10g/日,玫瑰花69g/日,泡水代茶饮。多喝水也可促进毒邪排出。

以调为补是针对现代人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的体质及病机特点。调补首先应调理气机,对此,特别推荐青萝卜为食补,它可调补气机、理气通便。在“调”法中,除了调解气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调解脾胃功能。现代人很多人都会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平时保持大便通畅对排毒非常重要。大便通畅与否以大便顺利、不干燥、成型为准。保持大便通畅,首先通过饮食调节,多食用苹果、香蕉、萝卜、蜂蜜等,也可以选用鲜芦荟榨汁或炒菜食用。如果选择中药调节,特别推荐大黄。根据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大黄泻下缓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而且最重要的是,医药界对大黄的用量和功效研究的非常透彻,比起干芦荟、番泻叶来,更易于掌握用量。每天36克大黄泡水喝,可以起到非常好的通便降脂保健作用

六、食补、神补、动补

老师从行政岗位退休之前,业务行政工作繁忙,曾经有段时间以西洋参片泡水代茶饮,随着老师对保健理念的认识,目前已经不用。丁师认为,现在许多补品产品宣传介绍过于偏颇,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只要饮食正常、营养充足,根本用不着药补。如果要补,就把食补、神补、动补三者结合起来,效果比那些盲目吃补品要好。

首先是食补。从中医的角度看,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诸如:莲肉、龙眼、山药、扁豆、大枣、百合、核桃、绿豆等,既可药用,也都是食品。通过饮食调理,脏腑功能往往能得到恢复。

 中医除强调食补外,亦很注意神补。稳定的精神情绪,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影响是良性的;而喜怒无度、思虑太过、压力过大等将影响免疫机能和赃腑功能。长寿老人都以不发愁、不多欲、保持情绪乐观稳定作为长寿的经验,这些是值得吸取的。另外,良好的睡眠能养心神、添精力,对于健康长寿也很重要。

所谓“动补”,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目的。一方面能够流通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另一方面还能强健脾胃,帮助消化吸收。

七、道法自然,和谐为本

丁师幼年生活在农村,生活较为艰苦,但是丁师不怕艰难,外出求学,中青年时期,孜孜以求,自学外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术上硕果累累,晚年时期,生活富足,却仍然饮食简朴,却在学术上推陈出新,不断提出新理论新主张。一生之中,心境平和却努力进取,硕果累累却宠辱不惊。在养生方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文武之道,张弛有度,动静有时,丁师的人生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覆地载,莫贵于人,昼夜晨昏,推陈出新,阴阳转化,生生不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运行健动为天之道, 人循此而自强不息。

     顺其自然,遵循自然,就是具有心态的平和和心性上的单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不怕困难,与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共生共存。就是具有脱离低级趣味的情操和理想,具有平和、朴实、善良、宽容、乐观、淡泊的品行和心境,具有简朴、规律、勤于运动的生活习惯,达到自然界、社会和人体小环境的和谐统一。

     就在这次“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整理名老中医中医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过程中,问及养生之道,丁老师云:生活习惯一切顺其自然,关键把握适度。丁师的这种顺其自然、把握适度的养生思想,初始让人觉得漫无边际,无从着手,其实却是养生真谛。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一己私欲,忧愁烦扰,耗尽心血,纷争不休,或嗜欲无度,以妄为常,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的人们,仔细品味丁老师的养生之道,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正如某个剧本所言:“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和谐”。无论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皆然!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