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曹贻训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学术思想

2020.04.20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突出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经络、皮肤筋骨都有相应密切关系,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脏腑形体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整体观,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表现,从整体进行调理,这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所以主张在伤科发病、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治疗中始终贯彻整体观念这一重要思想,否则会导致只顾局部,而忽略整体,会发生严重的诊断治疗错误,辩证用药也是如此,治病必求于本。
    重视临床物理检查:物理检查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科技发展,先进医疗设备(CT/MR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临床医生滥用,不但对人体造成经济负担,对身体也具有损伤,近年来有些医生不详细询问病史,不认真具体分析,盲目做MRI,结果报告病多且严重,其实与临床不符,动员病人手术治疗,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现象极为常见,如膝关节慢性增生性关节炎,问其病史,病人必然有劳累受凉或者轻微外伤史,临床检查,走路痛,下蹲亦痛,关节周围压痛或肿胀,关节活动可触及摩擦音(感),麦氏征阴性,抽屉试验阴性,内外侧韧带完好,再拍一张CR片,显示膝关节增生、退变,这些症状体征足以明确诊断,如果做MRI检查,报告有:内外侧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撕裂等。医生建议手术,实则没有根据和必要。
重视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治骨伤强调肢体功能。骨是人体支架,筋附着于骨上,大筋络关节,小筋附骨外,共同完成肢体功能,筋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当跌打外伤导致骨折后,必伤其筋,筋伤更难治疗,往往骨折愈合后,但筋伤仍未治愈,影响肢体功能,所以在治伤时,不但要整骨复位,还要重视筋伤处理。例如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骨已复位,同时需要利用理筋手法,捋顺掌背侧腕屈肌和伸腕肌,而后夹缚固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贯彻“筋骨并重”这一原则。整复固定后必须坚持动静结合,动即是肢体的功能活动,骨折局部要静(即局部外固定),固定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功能活动。动静结合有利于骨折的稳定和愈合,也有利于肢体的功能早日康复。肢体没有功能即废用。所以治疗骨折时必须强调恢复肢体功能。
    强调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治病首先要认识疾病,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症状以及预后的基本规律,才能处方用药,这是辨病。不懂病又如何治疗呢?临床上强调辨病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掌握疾病的发展某一阶段的症状。这就需要辩症。只要能了解疾病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症状,就能实施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年来临床工作中,掌握骨伤科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又经过临床反复实践,拟定了相应有效的方剂。如治疗颈椎病的“颈痹汤”、腰椎间盘突出的“肾痹汤”、骨坏死的“骨蚀汤”等,其中应随着疾病的变化,辩证加减方可奏效。
在治疗骨伤科疾病应特别重视肾的补养:因为“肾主骨,肾藏精、主骨髓、精生髓,髓养骨”,精足则髓足,髓足则骨坚,所以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骨坚有力,若肾精亏虚,骨滋养不足而萎弱,骨骼的强弱与肾有密切联系。如骨坏死、骨质疏松症,均与肾有关系。所以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时,应调理肾阴肾阳,才能治病求本,取得良好效果。
    在治疗一切疾病时,应注意调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五脏六腑之精气,又能化生血液营养骨骼,脾胃健运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有源,先天之精又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之精气不断充养。若脾胃衰败,则气血生化无源,也会导致肾虚。肾虚无髓养骨,则骨枯筋萎,所以治疗骨伤科疾病应注意脾胃的功能,临床中不应过多用伐胃之品,否则伤及脾胃,气血生化无源,病难愈也。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