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尹常健教授 传承之路 详细

传承之路

2015.03.12
来源部门: 作者: 系统

    尹常健教授在从医三十年时,曾写下一首《满江红》词:“望舌诊脉,都以为,就知四诊。谁晓得,学兼中西,满腹经纶?继承发扬非易事,双重压力倍艰辛。更有是,临床医教研,费精神。读经典,念外文,勤实践,重理论。愿脚踏实地,平朴是真。人文涵养增睿智,科海泛舟需用心。莫忘了,中医千秋业,惜寸阴。”字里行间,表达了他对几十年行医生涯的无限感慨,也是他多年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的真实回顾。
耳濡目染 立志岐黄
 尹常健教授1974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山东医学院中医系,随后被分配至他向往已久的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96年更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工作,正式走上艰辛的中医临床探索之路。之所以选择学医并长期以来一直深深向往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是因为他早在少年时代就曾耳闻该院老一辈名中医的传奇故事,包括刘惠民院长如何为毛主席治疗感冒和失眠的神奇效果,冯鸣九老院长运用温热药物治疗高烧不退等等,深深地吸引了他;更重要的是,尹老师在该院度过了一年的临床实习生活,亲眼目睹了老一辈中医名家的学术风采和专业精神,为该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所吸引。能分配到该院工作可谓实现了他心中最大的夙愿,对于一个立志投身中医研究事业的青年人来说,真可谓如鱼得水。
“业精于勤,荒于嬉”。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医师尹常健时常以此自勉,他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白天参加病房或门诊工作,晚上和休息时间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刻苦攻读有关书籍和文献,找寻答案,反复印证,释疑解惑,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学以致用。几年下来,积累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诊疗记录和文摘卡片,对内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辨治规律等已能熟练掌握,为深入进行临床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建院初期,汇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一大批优秀中医人才,院内名医荟萃,流派纷呈,学术气氛甚为浓厚。尹常健毕业来院工作之时,这些名老中医大都健在,形成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学术群体,为他系统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一部分已谢世的名老中医也都留下了宝贵的医案、医话选集,从一些复诊病人的病历上也还能看到他们的诊疗实录。尹常健以随诊、请教、抄录、笔记等形式系统整理、学习了叶执中、张哲臣、李庭玉等名老中医的医案、医话、医论,得到极为深刻的教益,领略了老一辈名中医辨证论治的纯熟技巧和匠心独运的用药特色,在临床学习实践中不断加深、加强了他对以往在校学习期间所学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逐渐从空泛到充实,这一互为印证的过程更使他领悟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科学内涵,从而愈发坚定了他献身中医临床事业的信念。
幸遇良师 精研肝病
 1975年夏天,尹常健和几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医生跟随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著名肝病专家王文正教授下乡巡回医疗,大家久仰王教授大名,这次终于有了随时学习请教的机会,都很兴奋。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王文正教授向年轻医生们系统讲解了中医肝病研究领域的一些主要的学术问题,还特别传授了他治疗肝病的宝贵临床经验,大大激发了尹常健从事肝病中医临床研究的兴趣。
王文正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6岁起即随父应诊,其父王心铭,乃当时泰安地区“四大名医”之一。1958年王文正报名参加了山东省首届中医培训班的选拔考试,经培训,中医理论水平有了新的提升。20世纪60年代初王教授即开始肝病中医临床研究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艰辛探索、不断总结,提出了很多独到的学术见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和称赞,成为国内中医肝病学界的大家。尹常健在对王文正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即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在他的指导下从事肝病中医研究工作。在王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尹常健于1979年实现了这一愿望,正式拜王文正教授为师,确定以中医消化专业为研究方向,肝病中医防治为主攻目标。随后的十余年间,直至王老退休,尹常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侍诊王老左右,勤学苦练,反复印证,认真总结,举一反三,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王老处方遣药的深厚功力与鲜明特色魅力无穷,疗效显著,令人折服。几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王老精深的学术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仍使尹常健感到由衷敬佩,获益良多。
现在每当回顾从医之初,尹常健总是感慨颇多,称能得遇诸多名医前辈的指点,荣幸之至,特别幸运的是能在王文正教授指引下走上中医肝病临床研究的道路。王老的学术思想、经验、治学态度及方法对其之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勤能补拙  学贵“三多”
1979年,尹常健正式确定以消化内科为专业研究方向,并在王文正教授指导下以肝病中医防治为主攻目标,开始了艰辛的跋涉。在当时,肝病专业属于新兴学科,国内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数不多,一般的内科临床医生普遍对肝病临床研究感到陌生,认识肤浅。对病机特点、证治规律等具体问题更是知之不多。20世纪70年代信息闭塞,设施简陋,条件艰苦,开展中医肝病临床研究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有关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临床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以上种种问题和困惑,经常令年轻的尹常健医师感到无所遵循,但是他坚信勤能补拙,只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懈努力,在工作和学习上就一定会有所进步和突破。为此,尹常健为自己确立了两项学习内容,一是认真做好日常临床诊疗工作,二是充分学习好王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能良好践行,他坚持做到“三多”,即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吸收新经验,掌握新技能,以不断丰富自己,从而适应临床研究的需要;要多思考,对于书本理论、老师经验、研究动态等都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多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增长新知,锻炼才干;要多总结,要有计划地将所看、所听、所学、所干不断进行总结,形成文字,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总结才会有提高。
尹常健在向王老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随诊查房、门诊、会诊及聆听王老讲课,学习王老以往的诊疗记录等,深切地感受到他在肝病中医研究这一领域所做的大量开创性工作,特别是王老处方用药的深厚功力和鲜明特色,更使他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尹常健学习特别善于总结,他将王老的用药归纳出四个特点,一是用药准确,王老常说,有是证,用是药,只有用药准确才能收效,而用药准确的前提是辨证和立法准确;二是平实规范,王老开的方药十分平实,如四逆散、柴芍六君子汤、归芍地黄汤等,皆平实规范,药味十分精练;三是新颖灵活,王老对药性十分熟悉,对许多中药都有自己独特的用法,如用蝉衣、莱菔子利水,用寒水石止呕,用石花、王不留行止痛,用十大功劳叶退低热,用鹅管石化痰,用威灵仙、楮实子化积,用鲜麦苗退黄等都别有创意;四是量大力专,王老认为对某些病证而言,病重药轻难以奏效,加重药量往往收效迅速,如退高热时,柴胡曾用至90--150g,生石膏至少30g,利水时选用灯心草30g,先煎代水,另加蝼蛄粉、蟋蟀粉冲服等,都反映了王老作为肝病大家的匠心独运。
在向王老学习的过程中,尹常健进一步认识到悟性的重要,学习名老中医经验,不但要接受知识,更要善于领悟,不断揣摩,细心体会,真正感悟精髓,才能举一反三,为己所用。经过几年的学习,尹常健对王老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用药特色等渐有领悟,从而使思路开拓了,眼界更宽了,为自己的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王文正教授曾举办过一次关于慢性肝炎辨证分型治疗的讲座,其中将慢性肝炎分为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等五大临床证型,分别确立治法,选方用药,还为每一证型确立加减范围,内容详细具体,几乎涉及慢性肝炎证治的每一个环节,如症状、体征及生化指标的异常等都有相应的药物加减。这次讲座使得尹常健对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和轮廓,随后尹常健将听课记录进行了系统整理后撰写成文,发表于1977年第二期《山东医药》杂志,当时“文革”刚刚结束,部分医学期刊刚刚复刊,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王老成为国内较早提出这一分型方法的学者。
王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萌发了要将肝病主要症状与体征的辨证论治进行系统阐述的想法,他给尹常健讲了他的总体思路、证候范围的划分、治法和方药应用等,先后选择了胁痛、食少、乏力、发热、腹胀等五个主要症状,对每一症状的发生原因、主要病机、临床表现、相应治法、方药选用等进行详细讲解与勾勒,后来由尹常健整理成文,在《山东中医杂志》进行了连载,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编辑部收到许多参加讨论的来信与稿件。这实际上是建构肝病中医对症治疗框架的初步尝试,对肝病深层次研究的理论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尹常健还将王老讲解的肝病用药、内科杂病用药及肝硬化的治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整理,分别收载于其发表的相关论文和肝病著作中,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尹常健在跟随王文正教授学习的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将自己的所学、所用、所悟进行认真的书面总结,才能使自己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对理论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都是至关重要的。
天道酬勤  硕果累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尹常健一直在王文正教授悉心指导下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肝胆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他一边学习王老经验,一边接受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溃疡病、胃炎及炎症性肠病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系统的理论探索与临床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与方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不断总结临床证治经验的基础上,尹常健先后研制了“抗脂肪肝颗粒”、“降酶I号”、“乙肝祛毒片”等系列制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同时,在诊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专长,较为出色地完成了专家门诊、查房、会诊等各项医疗任务,在社会上和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多年来,专家门诊量一直在全院名列前茅。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尹常健对中医药的作用功效,如止呕、止吐、止痛、止泻、止咳、化痰、化积、化瘀、消食、消胀、利水、退黄、退热、镇静、安神、开窍、明目、活血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是这些功效在肝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医药治疗肝病的疗效学基础,而许多功效又正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和不能替代的。
 与此同时,他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医学目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惑,就中医临床而言,根本的挑战在于治疗目标的转换,中医治疗所面对的已不再是单纯中医病证如头痛、胁痛等,而是实实在在的现代医学疾病,包括病变实质和客观指标的异常,疗效目标也不再是单纯追求证的改善和消除,而是同时也期望客观指标的恢复,而现代医学疾病的许多指标在中医理论中完全是空白,仅用辨证就显得远远不够了,临床上经常遇到某些实质病变或客观指标异常而无证可辨的尴尬局面,使中医治疗无所遵循,让人束手。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常使尹常健陷入沉思,他感到当前传统中医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疾病谱的变化和临床研究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构建新的理论体系,而这又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做得到的,在新的中医理论建立之前也正是中医学的迷茫时期。每次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时,他总是反复提起上述问题和观点,启发后学深思。
见解源于思考,学术贵在求索。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经常思考,使尹常健在中医肝病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如对中医肝病临床研究的方向与目标,研究思路与方法,中医药的作用目标、作用领域、作用途径、作用机制、疗效定位、疗效评估、规范用药等,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如在国内外首先提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作用领域为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抗肝脏脂肪变性、调节免疫失衡和改善症状与体征;提出建立科学统一的疗效评估标准;建立中医对症治疗框架,建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提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现代医学疾病应当既坚持辨证论治,又借鉴现代医学的新成果、新理念,更要结合个人的经验,使中医治疗既对“证”,又对“病”,既体现宏观调控,又反映具体针对,力求达到医者与患者共同期盼的证与客观指标的同步改善;提出明确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作用目标即主导治疗、辅助治疗和善后治疗,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只有明确这三大目标才能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少走弯路,真正提高疗效。尹常健同时提出中西医结合势在必行,对肝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主要领域、基本方法、科学使命等进行系统探索和全面阐述,提出了中西医在“肝”与“肝脏”解剖位置的一致性、生理功能的相近性和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提出了中医药肝病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必须实现理论互融、实践渗透和构建中西医结合双重诊疗体系的三大目标等,这些观点和论述分别发表于各学术杂志和收载于尹常健的著作中,在内容上基本涵盖了肝病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些观点的形成反映了尹常健多年来潜心学习、实践与思考的成果,其难能可贵之处也在于其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睿智清晰的心路历程。
科研是临床研究的原动力。多年来,尹常健先后参加国家“七五”、  “八五”肝病攻关课题,主持山东省“十五”、“十一五”中医药攻关课题和重大疾病项目,其中“柔肝抑纤饮防治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慢性肝炎中医辨证规律与超声直方图相关因素的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肝胆病研究”、“康立特护肝胶囊的研制”、“乙肝祛毒片治疗ASC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肝损伤辨病专方的疗效机制研究”等课题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药复方抗丙肝一号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肝荣汤治疗慢活肝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获山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肝病用药十讲》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重大疾病课题“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的研究”获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    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杞鳅肾功能食品研究”获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自1979年至今,尹常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专业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这些论文系统反映了我从事肝病中医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其中有多篇以专论和主要论著形式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有的论文还被国外杂志选载。
 1993年11月,尹常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个人学术专著—--《肝胆病中医研究》,董建华教授欣然作序,给予高度评价,称该书“理论探索层次较高,富寓新意,临床研究来自实践,切合实用”。
 肝病用药研究是肝病临床研究的最重要环节,用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优劣和疾病预后。有感于国内在肝病用药方面普遍尚未突破经验用药的藩篱,距离规范的科学境界尚有很大差距,尹常健在学习王老肝病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撰写出版了专著《肝病用药十讲》,就肝病用药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完整表达了他个人在这一领域的主要观点、体会及经验,明确提出规范用药是肝病用药研究的最高科学境界,实现从经验用药到规范用药的过渡是每一位中医肝病研究者的神圣使命。该书详尽介绍了肝病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100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作用功效、现代药理毒理研究结论及个人应用心得,出版后成为热销书,短短几年内连续三次印刷,仍供不应求,2007年增订版(第二版)正式出版,得到中医肝病界的普遍认可,2012年出版社又作畅销书版出版,受到学界广泛赞誉。
尹常健还先后出版了《中医随想录》、《尹常健学术文集》、《尹常健处方手迹选》、《肝病临证十法》等个人学术专著,主编了《名医处方手迹》、《腹水与临床》;参编了《新编乙型肝炎学》、《肝癌》、《中医内科学》、《肠道病学》、《中医养生法》、《实用中医保健学》等著作,也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他的学术研究思路和观点。
甘为人梯  乐育英才
 尹常健老师于1994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已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2001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生11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之最大乐事”,尹常健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最神圣的职责,他认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后继人才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前途,作为导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要真正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欲为良师,先修其德。
作为中医临床导师,尹常健认为,高尚的师德首先要体现为高尚的医德,“医为仁术,厚德方可为之”。在长期的中医临床教学中,他爱岗敬业,坚持廉洁行医,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对患者富于同情心、责任感作为对自己的根本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态度和蔼,诊查耐心细致,使病人倍感温暖,也使学生们深受教育。同时他认为教会学生专业技术是重要的,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和责任感更是第一位的。
尹常健认为,坚持实事求是、恪守科学道德是一个临床导师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不文过饰非,不自吹自擂。他给学生们讲解了许多生动的事例,如一位中医界老前辈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当着病人的面查书核对自己所开的药物,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甘于放下架子的认真负责的精神使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为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尹常健还经常教育学生们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要团结同志,宽厚待人,充分尊重他人意见,在学术上提倡互相讨论,不轻易否定别人,更不能唯我独尊,要严于律己,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各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
 导师授业解惑,教学生以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导师首先要有广博的学识,具体到中医临床专业,就是不但要有熟练的临床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学术理论造诣和宽广的学术素养。作为临床导师,教给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正确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醇正的学风,更要传授个人临床经验,启迪学生的悟性,这就要求导师对本专业研究领域应非常熟悉,了解研究动态,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
 作为临床导师,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查体,现在有的医生只重视器械和实验室检查,而忽视物理查体,淡化舌苔脉象诊查,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区。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最重要的首先应当是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认真正确的查体,尹常健经常告诫学生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诊治方法,要经常指导他们对复诊病人进行疗效分析,不断总结经验。学生们经过三年学习,对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脂肪肝、胃炎、溃疡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常规诊疗都能了如指掌,对老师的经验也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都能对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在学术理论水平和临床专业技能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尹常健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包括科研选题、立项、设计和实施。多年来,先后参加国家“七五”、“八五”肝病攻关课题,主持山东省“十五”、“十一五”肝病攻关课题。在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尹常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合理分工,使他们都参与到科研的不同阶段工作之中。他经常告诫学生们,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真理,医学科研的宗旨是为临床服务,因此,选题一定要准确,设计一定要合理,技术路线一定要科学实用,要有创新性,违背了这一宗旨和要求,科研就会走人误区,不但浪费科研资源,而且会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学生们通过参与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大大增强,从总体上提高了科学研究素质。有6位学生参加的二项课题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们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篇,有的论文被国内外期刊多次引用,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
 尹常健亲自指导学生们撰写论文,从立论、设计、体裁、内容、格式等不同方面进行指导和讲解,提高他们书面表达的能力,这样,学生们既学习了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又体会和领悟了导师的学术风格,也才能真正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近年来,有多位同学受到上级部门奖励,多位同学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省级优秀学生于部”、“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有两位同学的论文还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论文”。看到同学们热爱中医事业,刻苦钻研学术,尹常健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
“想过去努力尚不够,望将来任重而道远”。当前,党和国家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医事业欣逢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摆在我们中医人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尹常健经常教导我们要继承好中医学宝贵的科学财富,凝练中医科学主题,与时俱进,不断接受现代科学的渗透,要不断地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使中医学术不断得到提高,使中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满足人民卫生健康的需要。
为继承和发扬尹常健教授的中医学术思想,系统整理和总结尹常健教授治疗各种肝病的临床经验,弘扬中医治疗肝病的优势和特色,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更好地造福广大患者,2011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尹常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在山东省中医院正式成立。该工作室兼具医疗和研究双重职能,既是尹常健教授接诊预约的疑难肝病患者的场所,又是整理、挖掘和总结尹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研究基地,还具有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尹常健教授每周出门诊3次,进病房查房1次,指导临床疑难、危重肝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逐步确立特色鲜明、疗效确切的中医肝病的优势病种和中西医结合病证诊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肝病的水平。
张永副主任医师、孙建光副主任医师、王伟芹主治医师、闫小燕副主任医师、宋洪泉主治医师等9位同志是该工作室的组成人员和学术梯队,具体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和学术活动,定期组织学术研讨,学习总结尹常健教授的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整理完成代表尹常健教授学术思想特点的学术论文与相关著作。研究室成员在尹常健教授的指导下,钻研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四大经典及肝病相关的古典医籍,深入发掘和钻研古典文献精华。以临床为基础,积极开展以尹常健教授学术思想与经验为内涵的科研项目。依托医院和中药企业开展自制剂的研制,为新药开发做准备。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