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丁书文教授 学术思想 详细

学术思想研究: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

2014.06.27
来源部门:

一  热毒论的提出的研究背景

(一)毒的概念及特征
1.毒与毒邪的涵义
毒的原意,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辞源》载,毒的本义有三:恶也,害也,痛也,苦也,及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指药物或药性(偏性、毒性、峻烈之性),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二指病症,如丹毒;三指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这也是最为主要且论述最多的认识。《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毒”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一般来说,毒是指性质险恶、胶结难愈、危害较大的病邪,某些情况下,它是包含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的一种临床病理概念。
2.毒邪的来源
外感毒邪:即从外界感受的一类病邪,其中包括直接感受的外界毒邪,如《内经》中所述“五疫之毒”和温病中的温毒、疫毒,或一些特殊的毒物,如气毒、药毒、虫兽毒等;亦有六淫过甚转化为毒或外邪内侵,蕴久成毒,如王冰著《素问·五常政大论》:“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内生毒邪,则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导致机体生理或病理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蕴积体内,以致邪气亢盛,败坏形体而化生。
内毒常在长期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及年老体衰或久病基础上形成,诸邪蓄积,胶结壅滞所致。既是疾病之因,又是疾病之果,还是病情发展变化的病理因素。毒邪侵淫人体,导致脏腑、气血、经络的损害及失调,阴阳偏盛偏衰,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3.毒邪致病的特点
(1)骤发性烈善变:心血管疾病多起病急,传变迅速,病势急重,不断恶化,变证丛生。如冠心病之突发心绞痛,甚至真心痛,夕发旦死,旦发夕死。;高血压病之中风眩冒,忽不知人。恶性心律失常之时发时止,严重者伤人性命。
(2)胶结壅滞,毒瘀火结: 毒邪常与痰湿火热诸邪胶结,何秀山说:“火盛者必有毒”。正所谓邪不结不成毒,毒邪内壅,痰火更盛,使毒邪进一步深入,邪毒胶结愈甚。尤其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且毒更能郁而化火。
(3)虚实夹杂,顽固难愈:毒邪内蕴体内,毒瘀痰火壅滞,使得病邪深伏,入血入络,缠绵难愈;同时火毒耗伤气血,灼伤津液,损伤脏腑。虚虚实实,顽恶难愈。
(二)临床背景
祖国医学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八纲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证治理论体系。《内经》对其病机突出寒邪,汉代《金匮要略》主张宣痹通阳、散寒止痛;清代突出血瘀为患,建立益气活血化瘀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了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潮,认为本虚标实是其基本病机.本虚为脏腑虚衰,气血阴阳失调,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高血压病等疾病的治疗,在以往的中医治法中研究较多的是调补阴阳气血治其本,理气、活血、散寒、祛痰治其标。
我们对近10年的临床病例进行了回顾,通过电子病例的统计分析,近10年来丁书文教授门诊共治疗心血管病人约15000例。其中,高血压病4050例,占27%,有85%的病机属热毒壅盛、心肝火旺,用黄连、黄芩、钩藤等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有效率80%左右;冠心病约7104例,占47%,有80%的病机涵盖热毒,用黄连、黄芩、玄参、冰片等清热解毒治疗,有效率在90%左右;心脏期前收缩等快速性心律失常2850例,占19%,有90%的病机属痰热毒邪扰心,给予青蒿、黄连、苦参、常山治疗,有效率85%左右。以上资料给我们一个启示:热毒之邪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的大患。
在学习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30多年来中医药学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历程,总结我们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与失败,认识到要加快中医学创新性跨越式发展,应该构建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并认真加以研究与发展。

二  热毒论构建框架

(一)病因病机
 1 气候环境:气候转暖,工业废气废物,生活垃圾,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导致人体热毒。
 2 工作生活:工作竞争,关系应酬,娱乐无常,劳逸失度,易生痰火。
 3 饮食失调:饮食结构中肉类及植物油增加,其比例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摄取的热量过剩,易生痰湿热邪。
 4 保健品滥用:特别是人参等药品的应用不当,导致体内化生火热之邪。
 5 体质因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体质发生变化,肥胖人增多,包括儿童。痰湿、阳盛体质增多。六高(高体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高负荷)一低(免疫力低下)的人增多。体内脂毒、糖毒、浊毒、瘀毒蓄积蕴结,变生热毒为患。
(二) 临床表现特点
  热毒在心系疾病中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1 病变复杂:胸痹、眩晕等病多发于中老年,平素多以胸闷、胸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沉迟无力为主症。但往往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夹杂,累及心、肝、肺、肾等脏腑相互病变。
2 凶险多变:毒邪伤及心络,可猝然心痛,旦发夕死,或憋闷难忍;毒邪伤心,可卒发心悸,心颤难止,致人昏迷;热毒化风,心悸时发时止,来去无常;毒邪扰乱气血,气血上逆,冲脑,而中风偏枯。
3 顽固难愈:胸痹、眩晕、心悸等证缠绵难愈,久治不愈,皆因毒邪与热痰瘀之邪胶结壅滞之故。
(三)治法
1 清与解:清热解毒,运用于在上、在内之热毒,方选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清宫汤,四妙勇安汤。
2 排与泄:即排毒泄热,适用于在内、在下焦热毒之邪。利尿通便与运动排汗,是毒邪排泄的出路。方选大黄泻心汤,凉膈散等。
3 调与补:调,其一,理气、化瘀、化痰,祛除热毒滋生之源; 其二,调理中焦,升清降浊,意在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易于排出。方选舒肝散、逍遥散、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藿朴夏苓汤等。
 补,即补正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热毒易伤人元气。因此,适当的补气可以遏制热毒之势,修复热毒对气阴的耗伤。方选保元汤,生脉散等。

三 热毒学说的验证

(一)心系疾病中热毒学说的理论探讨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形与神俱,不可分离,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天时、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天人相应,与时俱进,当今内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气候转暖,疾病变异,环境污染,酿生毒邪;社会安定,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肥甘厚腻,嗜食烟酒辛辣;乐享安逸,疏于运动;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心理负担加重,欲念丛生,相火妄动;所有这一些,导致当今人们的体质乃至病理生理特点,疾病传变都较与前有很大不同,表现为瘀滞热毒实证多,而虚症少,尤其虚寒证更少。
1 、自然环境:近20多年来全球变暖,夏天有热浪,冬天有暖冬,加之大气水土污染,自然界阳热毒邪必然导致机体阳气妄动,气有余则为火。夏天使用空调冷气,体内阳气不能顺应天时而疏散,郁而化火;冬天本应腠理致密,阳密乃固,而如今厚裘暖气,腠理开泄,阴津耗散,阴虚火旺。
2 、情志因素:心主血脉而又主神志,当今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激烈,七情不安。《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说道:“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心脉者,神之舍,心君不宁,化而为火,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颐养于神,乃脉病也,神无所养,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心之神,真气之别名也,脉者,神之舍,若心生凝滞,七神离形,而脉中惟有火也。” 具体来说,若嗜欲烦多,目眩神离,以至相火妄动,或所欲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心情浮躁,急躁冒进,肝火亢盛。如《格致余论》云:“性执而见鄙,嗜欲加倍,脏腑厥阳之火,无日不起,非热而何?” ;《冷庐医话》言:“百病皆生于郁……盖郁未有不病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 。
火,五行之一,为热之渐,心与之相属,火气通于心,《圣济总录》:“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七情变化,皆可扰乱心神变动为火。
3、 饮食结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腻,易聚湿生痰,化湿生热。或过食辛香,化燥生火。《医方论·消导之剂》云:“多食辛辣则火生……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食物经脾胃作用后,其浓厚滋腻部分归养于心脉,既可滋养阴血助阳化气而有利,也可化生痰浊而为害。血中脂浊凝塞,阻碍气机,郁而化热,热伤心络。
4 、药物因素: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健康观念的更新,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这种需求,保健药食随之兴起。保健品多属温补之品,性偏温燥辛散走窜,久服化火化燥。目前治疗胸痹心痛多用温阳益气、活血理气等辛香燥烈之品。《局方发挥》云:“香辛升气,渐至于散,积温成热,渐至郁火;甘味郁隔,渐成中满,脾主中州,本经自病,转化失职,清浊不分,阳亢于上,阴微于下。”可见久服温补之物,可化生火热,促使体质向实热转化。
5 、工作及不良生活习惯:由于工作环境变化,多伏案久坐,或乐享安逸,以车代步,疏于运动,久之体内气机淤滞,郁而化火。人体阴阳消长与四时四季、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方能阴平阳秘,若作息失调,夜生活起居乖戾,以妄为常,不能与自然界昼夜晨昏阴阳变化相适应,必然阳气妄动为火,或阴津耗散虚而化火。另外嗜食烟酒,《罗氏会约医镜》载“酒者,水谷之精,其性热,其气悍,无所不至……助火乱性,诸病萌焉”。《本草纲目》“酒……生痰生火,烧酒纯阳,毒物也”;《医门棒喝》云:“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热之最”,均可化生火热。
上述多种因素造成的火热之邪均可扰乱心神,火热之邪伤人,最易伤心,心主血脉,从而导致心与脉络的损伤,对此古人早有明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色为赤。”《素问·至真要大论》:“火热受邪,心病生焉”。《圣济总录》:“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因此火热多联系于心,心病可由于火热,火热之病多扰于心。火热之邪伤人,最易入心,导致心火内炽,扰乱心神,祸及心君。
宗上心火亢盛的病机,或因虚而亢,或因实而亢。既可外感,也可内生。外感六淫火毒之邪内侵,热入营血或逆传心包,或外感六淫病邪,郁滞而从阳化热化毒,导致心火亢盛;素体阳气过盛,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化生内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五志过极化火,七情内伤,气机郁结,郁久化火,如肝郁化火;痰浊、瘀血内阻,郁而化火,如过食肥甘厚味,偏嗜烟酒,脾胃运化失司,积滞生痰化火;精亏血少,阴虚火旺,尤肾阴亏虚,水火失济,水不上承,心火炽盛。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毒为火之聚,火热之邪蕴蓄不解成为“热毒”。上述心系疾病多病势缠绵愈演愈烈,或骤然加剧(阵发早搏,突发心绞痛,卒然中风等),甚则戕人性命,体现了毒邪致病的特点。火热郁积成毒,或并瘀毒、痰毒,胶结壅滞,是心系疾病错综复杂,突发骤变和缠绵难愈的病理关键环节。
(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热毒病机特点
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和理论探讨,初步建立了心系各疾病中热毒学说的理论体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火热受邪,心病生焉”。《圣济总录》:“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因此火热多联系于心,心病可由于火热,火热之病多扰于心。火热之邪伤人,最易入心。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由于体质和禀赋的不同,热毒之邪可伤及心络、心体、心神、脑络、全身脉络,从而导致不同病症的发生。
若湿热内蕴、热毒伤及全身血络,发为脉痹(动脉粥样硬化);若郁热伤及心络、营阴亏虚,发为胸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若瘀热伤及脑络、络脉瘀阻,发为脑动脉硬化;若热毒内盛,心肝火旺,热及生风,气机逆乱,发为眩晕(高血压病);若痰火交织,毒邪胶结,扰乱心神,发为心悸心慌(过早搏动);若热毒侵及心体、气阴两虚,发为病毒性心肌炎。
(三) 热毒学说在具体心系疾病的特点及防治研究
    10多年来,应用热毒理论指导心系疾病的防治,采用严格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科学的验证。
    1、动脉粥样硬化:湿热内蕴、热毒伤络;治法清热燥湿、解毒通络—复方莶草合剂.
高粱厚味、烟酒过度产生热邪;精神紧张,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久郁化热、饮食劳倦,忧思伤脾,以至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阻成痰,痰热内蕴,湿热久蕴成毒,热毒内生,损伤脉络。认为动脉粥样硬化证属痰瘀交阻,热毒内蕴,损伤脉络之证。
立治法为:清热燥湿、解毒通络
丁书文教授、郭来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复方莶草合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伤的实验研究》。资料显示:采用高脂饲料加免疫损伤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试验,复方莶草合剂(莶草、黄连、半支莲)可明显降低实验后血清TC、TG、MDA,升高血清NO、SOD;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完整,使动脉血管ecNOSmRNA基因表达上调,促进动脉血管ET-1mRNA基因表达下调。说明复方莶草合剂可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具有防治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内皮细胞免受损伤的保护剂。
2 、脑动脉硬化:瘀毒伤络、络脉瘀阻;解毒散瘀、破结生新—大黄蛰虫丸
脑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症状复杂,久病入络,络脉瘀阻,脑部气血及津液输布失常,痰瘀交阻,化为瘀毒,络脉损伤。方药选用大黄蛰虫丸.
丁书文教授、王旭硕士研究的资料表明:选用大黄蛰虫丸对4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后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5%,斑块截面积缩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减低,阻力指数、搏动指数降低,血脂、血流变学指标改善。动物实验显示,该方药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微循环,降低TXB2及T/P,升高细胞SOD活性。
 
                  3、 冠心病:郁热伤络、营阴亏虚; 清热通络、滋阴和营—心和颗粒剂.
(1)心络损伤是胸痹心痛的病理基础之一
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的功能。脉络功能正常,方能渗灌血气,营卫和谐,维持正常的气血运行,濡养五脏六腑。胸痹心痛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伤络者,为伤及脉体营阴,为何久则入血伤络?一是病久年高营阴亏虚,二是病久气郁邪郁,化热化火,耗其营阴,两者互因互化。在多种致病因素下,络中气滞、血瘀、痰浊均为有形实邪,阻碍气机,郁而化火,伤及心络营阴,或又由于年老肾虚,营阴亏虚更易耗伤。心络之营阴受损,一方面营阴不能濡养心体,不荣则痛,一方面营阴亏虚以致津液血行不畅,而致瘀血、痰浊、气滞,不通则痛。发病之前,其心络尚未损伤,可渗灌气血,通行营卫,虽有实邪加之,但自生自消,尚不为害,而一旦心络损伤,与诸有形实邪互因互化,胶粘不解,则症状频起,缠绵难愈。故心络损伤也正是冠心病缠绵难愈的原因之一。
营阴亏虚,“阴虚则无气”,加之郁热久蕴,胸阳失展痹塞,阳气不运则气滞、血瘀、痰浊由是而生,若受风寒束体,郁热更甚,故风寒也易引起心痛发作。这与目前认为的本虚标实(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的病机吻合。胸痹之痛多为闷痛、隐痛,虽有瘀血但不常见刺痛、锐痛,此为气机郁滞而为闷痛,营阴亏虚不荣而为隐痛。病人阳郁于内,气血不能外达,故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胸闷气短。营阴亏虚,营卫不和,故常有自汗冷汗,且易感冒,营阴亏虚或郁热扰心,易为心悸失眠,心烦意乱。病人脉象常为沉弦,此为气郁而化热;脉象细数,此为阴虚而有热。可见心络损伤营阴亏虚是上述证候的产生基础
         (2) 清热解毒通络、滋阴和营是重要治法
鉴于郁热伤络,心络损伤,营阴亏虚,营卫不和的病机,所以应清其热,通其络,滋其阴,和其营。立治法为清热通络、滋阴和营。正如《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3) 以清热解毒通络、滋阴和营为治法的心和颗粒剂的疗效
心和颗粒冲剂主要由连翘、玄参、白芍、桂枝、甘草等组成。
据研究资料Ⅳ,丁书文教授、李晓博士等以心和颗粒剂防治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的研究资料显示:
心和颗粒剂合并常规西药治疗4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疗效显效率62.2%, 总有效率86.6% ; EKG显效率13.3% , 总有效率53.3% ; 中医症状显效率66.6% , 总有效率88.9% ; 硝酸酯类药物停药率22.2% , 停减率64.4% 。并发现,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静脉血中TNF、IL-1、Ps等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心和颗粒剂对其有调节作用。心和颗粒剂为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有效药物,其作用机理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运用内皮铺片技术定量检测内皮损伤的程度及内皮分泌ICAM-1、ET的情况,实验研究表明,心和颗粒剂能防治高血脂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并能抑制血管内皮中ICAM-1、ET的合成与分泌。 心和颗粒剂能防治高脂血证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其机理与抑制血管内皮ICAM-1、ET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4、高血压:心肝火旺、热毒内盛;泄肝宁心、清热解毒黄连清降合剂.
(1)心肝火旺、热毒内盛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
热毒型的高血压病机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初期、中期、并发症期。”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的主要特点为热毒为本,痰瘀为标,初病在经,久病入络,进而损伤脏腑,燔灼肝肾,变证逢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初期:素体阳盛适逢情志不遂(思虑、恼怒、精神紧张)、恣食肥甘、好嗜烟酒、不科学的保健药食,导致阳盛体实、郁火内盛,从而引起五志过极,心肝火旺。“气有余便是火”,热极生风,冲逆巅顶,上蒙清窍而引发头晕、头痛。此期病程短,病情轻,相当于高血压I级。
②.中期:火热之邪充斥体内,浸淫血脉,炼液成痰,炼血为瘀。毒寓于邪,火热、痰瘀胶结难解,伏于体内,若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与日俱增 ,便可伤及脏腑及脑络,如高血压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心肌肥厚及心肌梗塞,肾功能衰竭。火热、痰瘀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热毒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初起为热、为火,久则生毒,毒因热生,变由毒起,热毒是火、热、痰、瘀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此期相当于高血压Ⅱ级。
③.并发症期:火毒较盛,不仅浸淫血脉,而且殃及脏腑,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逆乱扰乱心神,则血流薄疾,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扰乱于头则元神失聪。此期相当于高血压病的II级或III级,易发生心、脑、肾的损害,病情复杂多变。
(2)、泻肝宁心、清热解毒是高血压病的重要治法
(3)丁书文教授、李运伦博士、袁成民博士、田相同硕士、岳桂华硕士的研究资料显示:
      以黄连清降合剂(钩藤,黄连、黄芩、泽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治疗高血压病129例,显效80例,有效37例,总有效率91.32%,牛黄降压丸组76例,显效18例,有效3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71.07%,优明显差异。而且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以药后3~6小时效应明显,并能改善临床症状、左室舒张功能和心肌缺血、纠正脂质和血糖代谢紊乱、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左室肥厚参数也有改善趋势,而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法(黄连清降合剂)能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呈明显的时效、量效关系;能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降压作用平稳而无血压的异常波动。
其可能的降压的机理为:降低血浆内皮素、升高血清一氧化氮并调节二者的平衡;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症因子损伤的作用;降低血浆肾素活性、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抑制RAS系统活性;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减轻心脏、肾脏、主动脉及肾动脉的病理损害,降低SHR肾动脉中膜厚度/管腔半径、中膜面积/管腔面积的比值,降低心/体、肾/体比值,拮抗靶器官的重构,从而保护受损血管,逆转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
 
      5、过早搏动:痰火蕴伏体内,毒邪胶结脉络;清火化痰解毒—青山健心片.
(1)、痰、火是过早搏动的关键病理环节
过早搏动属中医心悸范畴,痰性凝滞,易阻碍心气,则脉气不相顺接,则脉律不调,同时火主动,痰热扰心,使神无所舍,则心神不安,心悸怔忡。
《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提出:“诸病惊骇皆属于火”。《千金翼方》中孙思邈认为:“心时跳时止,是痰因火动。”李梃提出“怔忡因惊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而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
痰火既可相兼为病,又可互为因果,心痰郁久可化心火;心火亢盛,又能炼液成痰,或使已生痰浊更加胶固粘稠,不利化逐。《杂病源流犀烛》:“由素有热,热生痰,痰流毒,痰毒灌注经络,…”。“毒”作为过早搏动发病及病势缠绵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的中医病理环节不应被忽视。
     一旦痰火蕴伏体内,毒邪胶结脉络,一遇外感、劳累、忧怒、饮食不节,痰随火生,火随痰行,痰火挟毒,上干心神,变生诸症,痰火扰心,神无所舍,心神不宁,则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痰热蕴阻胸中,气机不利,故胸闷;痰热毒壅盛于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可见口干口苦,头晕心烦,舌红苔黄腻;痰热阻滞,邪毒胶结,经脉不利,脉气不相接续,则脉促、代。
(2) 清火化痰解毒是过早搏动的重要治法   
清热以宁心,宁心则有利于心气的恢复,化痰以行气通脉,解毒则可去其胶固之态,邪去正自安,热祛痰消,脉气通畅,脉气得续,气血流通,心脏不受阻碍和扰动,则心动有节,心安而神明,心悸易惊、胸闷失眠等症状随之而消。
(3)丁书文教授、郭艳博士的研究资料表明
对青山健心片(黄花蒿、常山)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青山健心片组80例,临床控制率16.25%,显效率22.5%,总有效率76.25%,优于对照心律宁组的8.75%、18.75%、61.25%(P<0.05);改善证候的临床控制率17.5%,显效率为28.75%,总有效率87.5%,明显优于心律宁组(P<0.05),尤其改善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更加明显(P<0.01)。动态心电图疗效,试验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早搏数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本药无明显不良反应。动物实验也证实其对乌头碱引起的Na+内流增加及氯化钡引起的Ca2+内流增加所致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及减少心律失常作用。对豚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实验表明:该药能降低豚鼠离体心肌细胞在正常状态及缺血低氧下的静息膜电位(MAP)、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延长有效不应期(ERP)、动作电位时程(APD)等,从而降低细胞膜反应性,减少折返,从微观局部揭示了其抗过早搏动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证实了痰热扰心是早搏的重要病机,清热化痰法是治疗早搏的重要治法。
          6 、病毒性心肌炎:热毒侵心、气阴两虚;益气补心、养阴解毒—心肌康颗粒.
  病毒性心肌炎多因外邪入侵或禀赋不足。
外邪入侵,其发病多因温邪热毒从鼻咽入侵肺卫、卫气营血顾行而至,或自卫直入营血,或逆传心包。正如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起病较急,且多重重笃。或由口入,伤肠胃,蕴湿郁热,湿热邪毒入侵心脉,致气血阴阳受损。若为时行感冒所致者,虽有严重之症,然起病势缓,病程迁延,总属其常。《济生方·怔忡论治》说:“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亦能使人心悸。温疫热毒乘袭人体.又有过度劳倦、寒温失宜、起居失调等诱因.均可恙及气血.使心失所养,而见心动悸.脉促、结、代诸证。
 禀赋不足,《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无以御外邪。毒邪入侵,荣卫首当其冲,其邪因而不去,或去而末尽,经脉累及于心。正如《伤寒明理论,悸》云:“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悸不安。”
 综观其发病.不外外感温疫热毒之毒邪,侵犯心脉,耗伤气血阴阳,或内因素体正虚,禀赋不足.复感外邪所致。其病机为毒邪侵心,气血阴阳受损。根据其发病全过程,临床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从急性期到慢性期。始终表现正盛邪衰和阴阳消长的病理变化。急性期乃热毒侵犯心脉,或为风热之伤人,肺卫先受,后致心阴亏损,或为风湿之邪内侵,病从脾胃开始,后致心阳不足,其病变发展,与所感毒邪轻重和人体正气强弱有关,若正盛邪衰则病向痊愈.若邪盛正衰则病趋恶化,甚至不救。恢复期正气渐复.毒邪渐灭,病趋好转.此期以气阴两虚、邪热末尽为主要病机。慢性期邪去正伤,阴阳偏盛偏衰.和由此引起的痰湿阻络、气滞血痪、郁热内蕴使心气受损,久虚不复。精气内夺,积虚成损,心脉失养乃慢性期主要病机。总而言之.急性期毒邪外侵,内淫于心;恢复期毒邪瘀滞营血.耗伤气血,心脉不畅;慢性期气血受损而心神失养。
丁书文教授,杨文军硕士等对心肌康颗粒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表明,以具有益气补心、养阴解毒之功效心肌康颗粒剂(黄芪、麦冬、地黄、金银花、黄连等10味)药物组成,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余邪未尽,表现为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咽痛,易汗出,不寐等症状。药效学结果;通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研究,结果证明该药对小鼠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降低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有促进心肌修复的作用;降低小鼠心肌组织中所含病毒量,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可以促进小鼠体内干扰素的诱生,有调节动物免疫机能的作用;对乌头碱、氯化钙所致大鼠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对提高心脏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作用。临床通过病毒性心肌炎36例观察(另设芪冬颐心口服液对照组20例),心肌康颗粒剂症状疗效显愈率83.33%,总有效率97.22%,心电图显愈率77.42%,总有效率93.5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四 心系疾病中热毒学说的创新点与特色

1  本研究历时10 余年,系统研究了热毒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的理论及其在主要疾病中的病机特点、临床特点,并针对其特点提出了治法方药,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得到验证,构建了心血管疾病中热毒论的框架。
2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本研究总结出新的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系统有效的治疗方药,实验研究初步确立了热毒之邪与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结合点,在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方面有较大突破。
3  本研究针对人体阳盛体质化热化毒的体质病机特点,发挥了中医药对疾病个体化整体治疗的优势,以防治重大疾病、提高临床疗效为突破口,提出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理论、新治法。发掘了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展了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领域,提高了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五 关于热毒学说的结论

     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是在辩证施治原则下,研究心系疾病中热毒形成的病因病机特点、证侯特征及防治的有效方药,它深化、发展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成为指导心系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它的核心是重视热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积极应用清热解毒的方法,阻止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减轻脏腑气血的危害,保护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是在中医药传统理论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初步显示了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良好效果。因此,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是科学的,实用的。象其他新的学说一样,它又不是孤立的,不是对所有心系疾病或疾病的任何阶段都是适用的,还要在辩证施治科学原则下,与其他治法巧妙结合,方能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

患者服务
出诊信息
快速到达